《黄帝内经》手诊原理及运用

发布时间:2023-12-29 10:03:29

•手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通过经脉血络联通全身,是人体生理病理的信息窗。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手掌的脉络、纹理、爪甲、形态、气色等推断人体内在的变化情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信息和依据。

•现代研究中的生物全息论、微经络学说、解剖与微循环学说、手诊星丘学说以及各种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都能揭示手诊的基本原理,并能充分运用于明病因、确病性、定病位、测病势、断预后、立治法、防未病、辨体质等多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手诊理论阐述,在中医整体观、“司外揣内”象思维指导下,运用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可将手诊融入“望闻问切”四诊之中。手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通过经脉血络联通全身,是人体生理病理的信息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手掌的脉络、纹理、爪甲、形态、气色等推断人体内在的变化情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信息和依据。现代研究中的生物全息论、微经络学说、解剖与微循环学说、手诊星丘学说以及各种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都能揭示手诊的基本原理,并能充分运用于明病因、确病性、定病位、测病势、断预后、立治法、防未病、辨体质等多个方面。

手诊实用简便,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于辨证论治和预防养生的全过程全方位。本文拟就《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和手诊运用作一整理释义。

手诊的基本原理

《灵枢·本脏》提出“有诸内,必形诸外”和“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的象思维比象方法,将手掌与脏腑经络整合为一个整体。

手掌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脏腑气血,《素问·五脏生成》谓“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是指人体的气血变化影响着掌指功能。《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谓“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意为气血充盛与否决定着手型和手掌温度。综合《黄帝内经》脏腑整体观的有关论述,手掌与五脏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心主血脉,血充盈则手掌红润光泽;脾主肌肉,脾气充足则手部肌肉丰厚,活动灵活;肝主筋脉,其华在爪,肝体柔和,血行和畅,则掌指形态动作正常,爪甲润泽;肺主宣发卫气温分肉、肥腠理,肺气宣畅,则手掌布津充沛,形态正常;肾主藏精、主骨,肾精充沛则手掌骨气坚硬强劲,握力正常。这些论述基于脏腑经络学说的基本理论,是手诊的基本原理,故有医者称“手为人身一太极”。

手掌与脏腑的生理相关性使其成为病理诊察的重要部位和方法。手掌连接处为寸口,而寸口候脉是中医切诊的主要方法。唐代王超《仙人水镜图诀》提出了望小儿食指脉络法的诊病方法,形成“风气命”三关理论。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了小儿食指脉络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要诀,结合脏腑八纲辨证理论,成为临床的常用诊法。

手掌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通过经脉联络全身。因其位居四末,是阴阳气血输注交汇之处,具有特殊的经脉流畅性、气血充盈性、腧穴集聚性。大量手穴检测显示头顶和手心是全身表皮动作电位最高部位,手的触觉能力也是全身最高,属于征集生命信息最敏感的部位。现代解剖学研究证明,手掌皮肤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含有更多的神经纤维网,手部神经与大脑直接相连。解剖学、遗传学、肤纹学、微循环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的融入,诠释和丰富了手诊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也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特点。而中医整体观与生物全息论、经络学说与微经络学说、解剖学说与微循环学说的有机结合也成为手诊现代研究的基本原理。

手诊的六种主要诊法

《黄帝内经》无手诊专篇论述,其内容分散在《素问》《灵枢》各论中,综合其相关论述,手诊的诊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鱼际络脉诊察法

本法主要观察手掌大鱼际部位所显现的络脉形色动态。《灵枢·经脉》曰:“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鱼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大鱼际络脉浮浅,易随脏腑经脉气血的运动循行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色。现代研究显示,大鱼际络脉能反映脾胃、心肺等脏腑的功能状态,如大鱼际根部脉络突起,可见于寒性胃肠炎;鱼际络脉色赤,主肺热病;鱼际络脉色青或呈黑色,主脾虚少气;鱼际色红伴拇指根部中间脉络凸起,可见于冠心病、心绞痛;虎口部位青筋,有可能患脑出血后遗症、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将诊察络脉扩展为观察鱼际皮肤、肌肉、纹理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可为脾胃病、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变应性鼻炎等疾病提供诊断依据。

②掌指纹理诊察法

《黄帝内经》载有皮纹与疾病的论述,如《素问·刺要论》谓“病有在毫毛腠理者”,《灵枢·卫气失常》曰“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皮纹全身皆有,惟手掌纹理更丰富、更具病理意义。《灵枢·五变》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腘肉不坚,而无分理者,肉不坚,肤粗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浑然者”,此言虚弱病者,肌肉减少而手掌纹理消失。后世承袭手掌纹理观察方法,王叔和《脉经·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记载“病患手掌肿,无纹者死”。人体手掌肌肤浅薄,生理性纹路较多,主要包括指纹、掌纹。病理时易使相应区域的皮下血管压力及流速改变,导致部分血管扩张、细胞增生,在表皮形成脊状路而成病理性纹路。失眠者易在掌根正中与腕横纹交界处有“山”形纹,消化功能弱者易在掌中出现“链形纹”和“岛状纹”。有的研究还运用大数据对手部纹路进行分析,形成手诊疾病诊断标准化,如乳腺癌、口腔癌、变应性鼻癌等疾病均有特异性纹路。

③手指爪甲诊察法

望指甲形态及其润枯坚软等,在《黄帝内经》中述及较多。如《素问·五脏》“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灵枢·本脏》“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坚色青者,胆急”,《素问·痿论》“肝热者,色苍而爪枯”等。《黄帝内经》认为,爪甲的荣枯变化多与肝胆心肺疾病相关。晋代王叔和《脉经》记载“病人爪甲青者死”“爪甲白者,不治”等。明代张景岳指出,指甲淡红为气血充盛、爪甲干黄枯槁粗糙为气血亏虚、指甲发黑多为血痹。现代研究也多有证实:有报道显示,多数慢性肝炎患者指甲呈褐色竖条,肝细胞康复时褐色竖条消失;某些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前已有指甲异常变化,有的指甲增厚黄色变,甲根色白,甲皮粘连等;指甲出现较粗大白点或横条,边缘不整齐,并有绯红色,为肺痨初期症状。

④经脉腧穴诊察法

手掌是经脉腧穴密集之处,关联着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脏腑器官的病变可以通过经脉传递反映于手掌腧穴,并在手掌腧穴出现痛点或知觉异常。《黄帝内经》重视经脉腧穴在掌中的病理反应,如《灵枢·经脉》记载“肺手太阴之脉……循鱼际,出大指之端……掌中热”;“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大指次指痛不用”;“心手少阴之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掌中热痛”等。且心连劳宫穴、肺连少商穴、手少阳连关冲穴、手太阳小肠连少泽等,若脏腑有病,相应腧穴就会有压痛。有研究认为,手诊辨病位时多查掌中六经走向,当脏腑经络阴阳失调时,相应的经脉及循行区出现异常变化,如斑丘疹、结痂、青筋暴露、肤色改变等,若肺经所过大拇指之指肚出现横纹,为心肺疾病先兆和中风信号。

⑤指掌形态诊察法

此法主要观察手掌的大小、肥瘦及握力、抓力等,能直接反映体内气血盈亏、体质类型及病邪性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谓“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并认为“其动软戾拘缓”与心肝功能失调相关。这些都为临床所常用。如手指颤抖,多为风证,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帕金森氏病;手背部肌肉隆起,多预示血脂、脊椎异常;手指关节变形,多为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小指弯曲,可能为肾缺如或肾萎缩;杵状指,多为肺心病或垂体瘤;手指瘦长呈竹节状多为失眠症;手掌小鱼际凹陷多提示肺肾气虚,甚者为肾精不足;手掌偏硬者,阳脏较盛,平素易上炎或肝郁化火,手掌柔软者,阴脏较盛,平素多气虚、痰湿;伸手时动作敏捷,五指笔直伸展,大多属实证,反之伸指迟缓微曲,多为虚证、阴证。

⑥指掌气色诊察法

《黄帝内经》认为“五色-五行-五脏”形成藏象系统,其气色也体现在手掌中,尤其在爪甲和脉络颜色上论述较多。《灵枢·本脏》曰:“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纹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此重点论述肝-胆-爪与五色的关系。在血络色泽方面,《黄帝内经》举例“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这为诊察指掌气色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学者研究认为,手部特定部位气色形态变化与西医定位、定性判断疾病有很大关联性。有临床研究表明,痰湿体质易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手相的明显特征为全掌鲜红,手指指肚尤甚。按通常规律,青紫色多归气滞血瘀,主病心肝疾病;红色多为阳火有余,提示外感热证,或阴虚火炎;黄色多为脾虚湿盛,提示消化道疾病、黄疸;白色多为阳虚失血,主心肺阳虚;黑色多为肾虚水停、瘀毒内阻,提示肾病、肿瘤等。色泽明亮者病情较轻较浅,预后良好;色泽晦暗多提示病情深重。色浮见于皮肤表面者为病轻易治,色沉深部者为病重难治。

此外,《黄帝内经》尚有九宫八卦诊察法雏形。《灵枢·五色》把面诊与九宫八卦分区结合,论述面部不同部位与五脏六腑肢节的关系。《灵枢·九宫八风》以北天极为中心,按照九宫八卦分为9个区域判别人体变化,并指导针刺治疗。北宋陈抟著《麻衣神相》,书中《相手足篇》以《黄帝内经》论述为指导,创立“七十二手图”,标志手相学理论体系建立,并成为手诊的主要学说之一,发挥类似于当代生物全息律理论的诊病功能。

手诊的八个临床意义

生物全息理论将手诊科技化,充分解释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均与整体有对应关系;相对独立部分在结构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相对独立的两个相邻部分之间存在对称关系。这使手诊在临床运用中具有循证医学的特点,体现象数思维的特色,发挥“司内揣外”特性,其临床意义表现为多个方面。

①明病因

手掌是疾病的“显示器”,表达致病之病因病兆。《黄帝内经》谓“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其病因为饮食五味所伤;“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意为七情内伤肝肾,精血失养,则手掌消瘦发冷,应解除情志病因。现代研究表明,某些恶性肿瘤的前早期会出现手部异常纹路,提示医者未病先防或早期诊断。有研究运用影像技术观察胃超声特征与手诊征象关联,结果揭示胃部疾病与手诊记录相关,为鉴别胃部疾病的病因病种提供方法。

②确病性

寒热虚实是人体的主要病理性状。“厥逆者,寒湿之起也”“胃中有热,鱼际络赤”“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黄帝内经》中的这些论述,揭示手诊与病性的关联。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谓“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望诊遵经》载:“驰纵不收者,正气虚而因于热;瘈纵不定者,筋脉相引而难疗;振摇不定者,血气俱亏而可疗”。有研究对56例脾虚患者与105例正常人的手纹印比较发现前者手指斗纹多,双箕比正常人低,中指间区鱼际花纹多,可作为脾虚指标。

③定病位

利用手部信息确定病位病证,是中医象思维的体现,《黄帝内经》依经络学说而运用较多。如“爪甲上黄,黄疸”“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等。现代研究认为,各掌纹的夹角不同,常能诊断三体综合征、乳腺癌、无精子症、口腔癌等疾病,大鱼际区纹路增多以哮喘、变应性鼻炎为多见。这些脏-掌关联的信息通路在于微经络,即手指经络与十二正经于手部循行不同的是仅停留于指部而未达掌部,人体疾病通过微经络表达于手指部的相关区域,较单纯经络学说更为全面精准。

④测病势

疾病的进退变化称病势。手掌的颜色和光泽及其他脉络掌纹改变可揭示疾病变化的一般规律。《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三部九候论》谓:“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手掌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在临床中,手掌大鱼际色红表示热在上焦,小鱼际色红表示热在中焦,若五指全掌皆红,则病进为热在五脏,反之则病退而轻。中风昏迷,手掌握拳转向手掌撒开,为闭证向脱证转重。热病伴见双手连及四肢拘急抽搐之“瘈疭”,则示病势严重。有实验研究发现,手掌相应区域的黑色素变化相应反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病理的动态变化。

⑤断预后

预后是指疾病的终极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为手足逆冷,此为厥阴之阳气衰竭危候,难治。此法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常用。《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气绝……皮节伤则爪枯毛折”,此多见于肺痨肺痿,病重难复。《灵枢·厥病》记载“真头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这是“头风”与“真心痛”重证通过手掌温度和疼痛牵及手掌来判断后果。《望诊遵经》记载“手足习者,肝绝之形”“阴阳俱病……汗漏不止,四肢微急者,亡阳之证;小腹急痛,手足拘挛者,将死之容”,说明危急重证,手诊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方法。而小儿指纹达命关者“透关射甲”,则属病情凶险。

⑥立治法

《黄帝内经》认为,手掌为“孙络之居”,其“孙络之脉而成积者”“此于身皆为痛痹,其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此从手诊判断瘀血内阻,立法温通阳气、活血化瘀等。再有手掌水肿之水肿病,立法“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意为调畅全身气机,使阳达水行肿退。对肾阳衰弱之“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意即从温通肾阳论治。

⑦防未病

人体自觉症状不明显,四诊信息未显现,手诊或能提供窗口期信息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黄帝内经》提倡“上工治未病”,手诊成为防治未病的信息来源。有研究发现,基于手诊形体色泽的潜、前信息符号对亚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康复未病态的识别有重要作用,可以将其用于“治未病”,并根据其掌纹的变化,提醒重视预防和保健,防患于未然。

⑧辨体质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专篇论述五形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而手诊中的指掌大小形态,《黄帝内经》将其列入主要判断依据。明确体质类型有利于养生保健,提高辨证论治的精确性。一般认为,木形人掌长、指长且瘦,肝胆主病;火形人,指根向指端变细,心主病;土形人,掌方厚,手端粗,脾胃主病;金形人,掌圆润,指形玲珑,肺主病;水形人,掌肉浮胀,指节不显,指短而圆,肾主病。有研究认为,掌色随四时季节变化,认为《麻衣神相·相手足篇》记载的“四季纹”——“春青夏赤秋宜白,四季之中黑喜冬。秋赤冬黄春见白,夏间逢黑总是凶”符合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有利于体质养生。(王建康 钟光辉 邓颖萍 陈璐佳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中医院  陈丹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夏煜听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