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黄帝文化与《黄帝内经》
发布时间:2023-10-12 10:16:33
发布时间:2023-10-12 10:16:33
•人们将黄帝时代创造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在内的诸多文明称为黄帝文化。黄帝文化成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祖根和源泉。
•《黄帝内经》所传载内容是黄帝时代人类创造医药知识的延续,黄帝时代的历法、河图洛书知识、天文学成就以及基于天文背景创立的阴阳五行知识,对于《黄帝内经》理论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开篇直接化用《史记》之“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素问·上古天真论》)文句,不仅仅是对黄帝的评价和赞誉,其真实用意在于昭告后学,书中传载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源自于黄帝时代先哲们医药学知识的发明和创造,也彰显中医药知识源远流长,及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黄帝时代造就了黄帝文化
据秦汉时期史料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名轩辕,姓姬,是中国古代(仰韶文化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之首,自古至今被尊为“人文初祖”。黄帝的诞生地今人有两说:一说生于有熊国轩辕丘(今河南新郑轩辕丘)的姬水之滨(位于今河南新郑);一说古姬水(即今之陕西省武功县漆水河)为黄帝诞生地(《国语·晋语》)。黄帝的葬地随有“长沙”(北宋曾巩的《隆平集》)、平谷(京津冀三地交界处)说(清代学人朱彝尊提出)、荆山说(河南灵宝境内,《史记·封禅书》和《孝武本纪》都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的记载),但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为其葬地是毋庸置疑的。黄帝陵祭祀有文献可考最早年代在公元前424年(秦灵公三年),汉武帝大祭(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更是将黄帝陵的祭祀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重要场所。
华夏族群之所以如此重视对黄帝的祭奠,缘于其给予华夏族裔五大功德:一是黄帝首次统一中华,通过修德振兵,战炎帝于阪泉,胜蚩尤于涿鹿,会诸侯于西泰山,融天下为一家;二是黄帝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有熊国,奠定了最早的中国版图;三是黄帝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华夏族,实现万国氏族部落大融合;四是黄帝肇造了中华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五是黄帝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血缘始祖,黄帝文缘文化线与黄帝血缘文化线共同构建起一个黄帝文化体系,给予中华儿女文化基因和血缘基因。
正因为黄帝所处时代(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是中华族群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后的发明创造大爆发时期,该时期的发明创造延绵不断地庇护着华夏族裔,并且是华夏文明永续的本根和历久弥新的源头。这就是历代将黄帝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和显著标志符号的原因。人们也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在内的诸多文明称之为黄帝文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祖根和源头。
黄帝文化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祖根
《黄帝内经》建构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也毫无例外是在“黄帝文化”祖根的背景之下形成的。
其一,以“黄帝”为书名,因其所传载内容是黄帝时代人类创造医药知识的延续
医药知识是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之一,《黄帝内经》建构的医药理论就是黄帝时代创造医药知识的延续:①该书以“黄帝”名之,不仅是强调该书内容源远流长,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突出黄帝文化对书中理论建构的影响。这就是王冰所说“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黄帝内经素问次注·王冰序》)之意。也即林亿所说“昔在黄帝……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高保衡、林亿序);②《黄帝内经》开卷对“黄帝”的评价,直接化用了《史记》首卷内容,彰显了书中内容的文化源头;③《黄帝内经》引用了50余种西汉以前的医学文献,都是黄帝时代创造医药学知识的延续,都是中华族群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结晶;④《黄帝内经》理论中的“重土”理念,虽然源于“黄老之学”,但更是受黄帝文化中重视农耕的深刻影响,由此拓展的重视脾胃理论,强调“脾者土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问·太阴阳明论》),就是这一文化明显的遗痕。
其二,黄帝时代创造的历法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帝时代“大挠作甲子”(《吕氏春秋·尊师》高诱注),开创了干支甲子纪时法,自此人类就有了自觉把控时间观念和操作方法,即历法。所谓历法,就是推算日月星辰之运行以定岁时节候的方法。黄帝时代,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这就是所谓的历法。
《黄帝内经》应用6种历法构建生命科学体系。①十二月太阳历一年分四季,涉及其中多数篇论的内容,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论养生,《素问·平人气象论》之论诊脉知识,《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之论针刺治病法等,均是在该历法背景之下建构的相关理论;②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行概念、长(zhǎng)夏、天干纪月、五运主运、客运等相关知识,都是该历法应用的实例;③太阴历《素问》之《八正神明论》《缪刺论》月生、月死为“痏数”取穴刺灸方法、月经病等理论则体现该历法的基本特征;④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五运五步、六气六步时间计量等,则是在该历法背景下建构理论;⑤北斗历法一年366日,分八个时段,凡用八的构词,均与该历法有关(《灵枢·九宫八风》);⑥干支历法又称星辰历、甲子历,用60干支组合,标记年、月、日、时。如《灵枢·阴阳系日月》中的地支纪月,用于标记人体十二经脉与一年12个月的配属关系;《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之地支纪时(一昼夜12时辰),用以记录人体卫气循行状态;五运六气理论之干支纪年,用于每一年“岁运”“岁气”推算:天干纪运、地支纪气。
河图
洛书
其三,黄帝时代出现的“河图洛书”知识,成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思维模式
①河图、洛书中的白圈“○”为实心圈、为阳,表达太阳光照射状态,黑圈“●”为空心圈、为阴,表达太阳光不能照射状态。②“洛书”黑、白圈数目多少,能表达不同时、空区位光照时间长短、强弱,也能够模糊量化相关时、空区位可感知太阳之热量多少。③“洛书”黑、白圈排列次序,客观反映太阳回归年,不同时、空区位昼夜的时间长短、光照强度大小、气温寒热的变化等状态。④“洛书”黑圈、白圈数值,能客观地体现存在于不同时、空区位的事物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⑤两图以南北子午线和东西卯酉线为纵横坐标,用黑、白圈之“数”表达太阳周年视运动,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消长动态变化规律。⑥“河图”背景下的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分别是春季(木行)、夏季(火行)、长夏(土行)、秋季(金行)、冬季(水行),五季气候的周期运行象态,是五行概念发生的历法背景(《管子·五行》)。⑦《灵枢·九宫八风》直接将“洛书”“八卦”内容引入所建构的理论之中。
其四,黄帝时代天文学成就,对《黄帝内经》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基于“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理念,应用相关天文学知识构建生命科学体系。
《黄帝内经》在理论建构中应用了3种天体结构的认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所谓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经文直接用“天圆地方”定义了盖天说,并解释人类形体结构和相关机能(《灵枢·邪客》),建构了人体“四海”理论及其临床意义(《灵枢·海论》);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一观点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所以在论述五运六气内容时指出,“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就是该观点的应用;宣夜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晋书·天文志》)。经文“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素问·六节藏象论》)就是宣夜说宇宙观立场的具体应用。
黄帝时代给予北斗星颇为深刻的关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因而也必然成为《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元素。北斗七星知识在所建构的相关知识中均有体现,诸如北斗七星与北斗历法、与二十八宿、与十二地支、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节律、与四季节律、与十二月节律、与日节律、与一昼夜的十二辰,以及与这些时间节律相关的人体生命节律等,其中的北斗历法就是将一年按八个时间阶段予以计量,从而就有了“八风发邪”“天有八纪”。因此,只有熟悉其中北斗以及北斗历法知识,才能较顺畅地读懂相关的原文。
《黄帝内经》在构建相关医学理论时运用了基于北斗七星的二十八宿知识。一是用于解释人体营气卫气昼夜循行规律,如“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灵枢·卫气行》)。二是用于建构五运六气理论,如“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素问·五运行大论》)阐述五气经天化五运的道理。
其五,黄帝时代基于天文背景创立的阴阳五行知识,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思维基础
源自于先民长期对太阳活动的观察,黄帝时代分别抽象为先天八卦中的阳爻(—)和阴爻(--)符号(伏羲),“河图”“洛书”中的白圈“○”(实心圈、为阳,表达太阳光照射状态),黑圈“●”(空心圈、为阴,表达太阳光不能照射状态)。这就是阴阳概念最初的两种形态。自从中华族群有了字符之后,“有日则为陽(阳),无日则为霒(阴)”,“阴阳”二字的写形与太阳的关系仍然密切。从《周易》之后,阴阳理论就成为华夏族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而有“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之论。可见,阴阳理论已经成为当时开启人们步入探索生命奥秘殿堂大门的钥匙,《黄帝内经》也必然地全面运用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构建其医学理论体系,将此前逐渐形成的阴阳哲学观念与医学内容融合为一体,成为源于而又深刻于哲学的标志,是中医理论体系发生的基石和源头。
五行概念形成并源于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人类生命活动影响最大而又最为直接的五季观念。就五季、五方的时、空区位而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生存的时、空区位放在一个有规则、有意义、可认知的时、空系统之中,由此形成了古人将可以认识的事物进行五季、五方分类配位的观念。《黄帝内经》理论的建构与五行理论的成熟相伴而行,自然将其引入生命科学领域,并以五种自然物质之间的相克为例进一步确立了五行的相克关系,认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将这一五行制约关系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层面。例如“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经文在此处应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疾病传变。于此可见五行理论在中医药知识中应用之一斑。
黄帝是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创造的灿烂文化的代表,是该时代、该时代文化的突出标志符号,因而后世将其尊为华夏族裔的人文始祖。所以《黄帝内经》的成书及其命名,即是当时“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文化背景的产物。(张登本 陕西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 : 《周易》河图圆运动探颐
下一篇 : 中医药对五行知识优秀基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