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的养生保健观

发布时间:2010-10-10 00:00:00

《黄帝内经》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上所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收藏之根本。所以提出这个规律养生,春天夏天保养阳气,秋天冬天保养阴精。

《内经》提出的四时养生的观点,历代注家对此认识尚不一致。

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则要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元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食,以制其盛阴。    

张景岳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与阴互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与阳互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是从阴阳互根角度阐发的。

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淡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论述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了,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因此,马、高之说比较符合《内经》之本意。后世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于春夏之交时,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往往收效更佳,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发展。

《内经》原文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战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两方面,治未病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顺应四时阴阳进行养生调神,使体内阴阳与自然界的四时协调一致,这才是最根本方法。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气调神”方法的精髓。养生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治未病中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所以四时阴阳乃是万物变化之根本,假如违反了这个根本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害身体,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始终,死生的本源,违反了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患病,只有这样,才符合养生之道。

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而“神”是内脏活动的主宰,调理精神活动即能调理内脏,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被奉为医家经典。高士宗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文中列举了顺应四时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意义,又以天地之气的交通关系,引喻四时阴阳协调的重要性,故反复强调阴阳是“万物主根本”,进一步突出顺应四时进行养生的意义。回味《内经》之养生和治未病的经旨,意义精深,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

上一篇 : 秋季按摩可养肺

下一篇 : 静坐亦养生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