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出健康 还有学问

发布时间:2012-11-01 00:00:00

  “春捂秋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方法。“秋冻”是指秋天有意识进行耐寒锻炼,可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应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要想“冻”出健康,还有学问。

  三秋“冻”不同

  初秋暑热未消,“冻冻”无妨,无须加衣。仲秋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穿衣应有所控制,有意识“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晚秋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南方秋凉迟,温差变化不大,可适当延长“秋冻”时间。北方温差大,勿盲目“冻”,以防感受风寒。

  有些部位不能“冻”

  肚脐: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易被寒邪侵袭。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女性长期腹部受寒,易导致宫寒、痛经等病症,甚至造成不孕。

  头:“白露”后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用比平时热的水,额头上渗汗时不见风。头为人体“诸阳之会”,如果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

  脚:人鞋袜应穿稍厚一点,宽松、舒适、吸汗的。如果在室外淋了雨,回家后用热水泡泡脚。

  关节: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产生炎性物质,使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

  此外,小儿及老年人慎“秋冻”。儿童稚阴稚阳之体,调节能力较差,遇寒冷刺激,易诱发疾病。老人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风湿、类风湿疾病患者不适合“秋冻”。

  外“冻”内“不冻”

  “秋冻”是指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捶打”与“锻炼”。内脏不能冻。爱吃冷面、瓜果、冷饮的人入秋后要节制,否则会让本来就处于虚冷状态下的脾胃苦不堪言。运动后浑身是汗,如不及时更换衣服或擦去汗水,易导致寒气经毛孔入内,形成肩周炎、肩颈酸痛、关节炎等。冷水浴锻炼须从夏末开始,中秋后就不要突然进行。

  皮肤温度过低将影响血行通畅,血行不畅会手脚冰凉,面部易长斑。女人容貌要水润通透,就要求体内气血通畅。秋天穿着太少,身体血液容易瘀滞,长期如此,脸上就会长斑,脸色也不好看。

  天气转凉,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关节炎、外伤等骨科疾病的症状会加重,痛症会变得明显并出现一些症状。有旧伤或一到天凉就关节有痛感的人不适合穿裙装。

  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应该结束“秋冻”,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常怡勇)

上一篇 : 膏方处方医案

下一篇 : “搓足”养生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