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疗法 阴虚者勿用

发布时间:2013-06-20 00:00:00

  又是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热”来临了。安徽贾女士听人说,许多冬天易发的病夏天都可以治疗。然而前不久,一位中医号脉后说她是“阴虚体质”,最好别去凑“冬病夏治”的热闹。贾女士不明白,为什么她就不能享受“夏治”呢?

  所谓冬病夏治是将冬天好发的病,选择在夏天治,这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趁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之时,通过药物敷贴等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的脏腑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冬季受寒引发的常见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冻疮、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现在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以及感冒(流感)、肛肠疾病、口腔溃疡、牙龈炎、脉管炎、咳血等也搭上了“冬病夏治”的顺风车。

  研究发现,“冬病夏治”适宜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而非急性发作期的人群,体质偏气虚或阳虚,阴虚体质者则不宜。这是为什么呢?阴虚体质为阴血不足,有虚热表现,经常口渴,且喉咙干、容易失眠、头昏眼花以及心烦气躁、皮肤枯燥无光泽、形体消瘦、盗汗、手足易冒汗发热、便秘等。此类患者如果采用三伏天穴位敷贴,不光效果不好,反而有可能“火上浇油”,导致阴虚症状加重。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证型,如咳喘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液亏虚型等多种证型,分别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只有其中的寒痰犯肺型咳喘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才会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的有过敏性体质的哮喘患者,主要选择的是祛风类药物,穴位则主要选择风门、大杼等。儿童敷贴也应辨证取穴,如偏于脾肺虚损的患儿,则应选用调理脾肺功能的穴位肺俞、脾俞等;偏于脾肾虚损的患儿,则应选用调理脾肾功能的穴位脾俞、肾俞等;平时痰多的患儿,则应选用膻中等穴位;过敏体质者则应选用内关等穴位。然而,现在有的医院(医生)敷贴的穴位均是几个相同的穴位如风门、肺俞、定喘、心俞、大椎、脾俞、肾俞、天突、膻中等,如此“千人一贴(一样的药膏)”、“一药多贴(多种病或不同证型)”,怎么能起到“冬病夏治”的应有疗效呢?

  专家提醒,由于冬病夏治有它特有的适用人群,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特有的感觉和症状表现,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由于过用助阳之品,耗伤阴液,引发其他疾病。至于一般性疾病的搭顺风车,有时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也许敷贴药物还会损伤皮肤,甚至引发皮肤溃烂。痔疮、湿疹、咳血等热性病如果用温性药物敷贴,反而会“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

  为此,阴虚体质者可采取诸如内服汤药等疗法,坚持养阴降火、滋补肝肾的食疗原则,多食滋补肾阴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龟、海参、鲍鱼、鸭肉、百合、鸡蛋,蜂蜜等,以及选用滋阴类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等。
 

冬病夏治四种常用疗法
 
  天灸

  天灸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注意事项:三伏天每伏各贴药一次,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为巩固效果,目前通常会在初伏之前、末伏之后多贴一次来加强。成人一般贴1~3小时,儿童贴0.5~1小时。

  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适应症为体质虚寒的人,虚寒性关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痛经、怕冷等。

  注意事项:艾灸后会觉得口渴,这时不要立即喝水,不然效果会打折扣;艾灸当天不要吃牛羊肉、鸡蛋、烧鹅等食物,三伏期间尽量饮食清淡。

  刮痧

  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适应症为感冒、发热、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注意事项: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刮痧疗法;皮肤有感染、疮疡、破溃、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拔火罐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合治疗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眩晕等疾病。

  注意事项:拔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不要马上洗澡。拔罐根据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拔罐拔上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李桂玲)

上一篇 : 中医三伏补

下一篇 : 辛追药枕今犹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