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掉燥气呢?

发布时间:2013-08-23 00:00:00

  紧跟在立秋后面的节气是处暑。今年处暑在8月23日。历书云:“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月令十二集解》中则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三伏天气已过或已接近尾声,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故民间有“处暑寒来”的谚语。但是,处暑节气期间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晴朗之日的午后仍可感到十分炎热,故民间有“秋老虎,毒如虎”之说。但是,处暑节气期间炎热的气候毕竟已接近尾声,白天的气温虽然仍较高,但早晚的温度已经变得很低,因此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小心受凉感冒。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的显著特征为干燥少雨、空气湿度小。

  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得冒火,大便秘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燥是秋天的主气,燥胜则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皱纹增多等。“秋燥”则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秋分前后,病症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础上,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如不及时防治,病邪会深入,病症会加重,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抽风、出血等严重危象。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那么,如何“养”掉燥气呢?

  食养重清补

  有的人认为在这个季节里饮食应清淡,无疑,清淡的原则是对的,可有人误认为清淡就是清补,即只要多吃蔬菜和瓜果就行了,他们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这可就发生了偏差。其实,清补的重点还是强调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具清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燥”。如果饮食过于清素、清淡,会影响人的食欲,尤其是老年妇女,由于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秋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改变,会使他们的食欲更加减退。再说,一味进食蔬菜,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也就很难达到补养的目的。

  秋季清补多吃鸭、鱼、泥鳅、黄鳝、猪瘦肉、海产品等,也可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饮。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均可配合使用,如果使用得当,便可达到一定的清补。若是身体孱弱的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桑杏汤是秋燥初起的首选方,方中桑叶3克、豆豉3克辛散透邪;杏仁4.5克、浙贝母3克宣肺止咳;山栀皮4.5克清泄郁热;沙参6克、梨皮3克养阴润燥;各药互相配合,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可使邪去而津不伤,润燥而不留邪,疗效较为理想。

  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这所谓的“秋燥”便不会烦扰我们。

  最后要交代的是,食疗应该对症而“吃”,每次可选2~3种,无需面面俱到。另外,燥证治疗,以甘寒以及咸寒滋阴润燥为主,除有化热化火外,一般不要采用苦寒类的食物。

  静心调平和

  我们知道,秋季因为干燥的缘故,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心境、行为等。因为气候干燥,人的饮食量和睡眠均会受影响,再加上“燥”火“燥”气,很容易使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受到影响,引起情绪烦躁、思维凌乱、爱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还有人表现出心情抑郁、心境低落、做什么事都没兴趣,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工作、同事、亲人缺乏感情和热情;少数人还出现老年偏执性障碍一样的症状,如反复地洗澡、洗脸、洗手,要求别人也与自己一样,容不得别人反对,否则就会大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等。有专家认为,这种由秋燥引起的情感和行为异常,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容易发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调节。古人曰:“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切不可“以燥为燥”,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经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的情绪下会有不同的“气水”,即心平气和、心旷神怡时,人呼出的气变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质;在悲痛抑郁时有白色沉淀;在生气动怒时则有紫色沉淀。因此,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宽宏大量,始终保持情志愉悦、心气和畅。“心静自然安”。 

  当然,越是天气燥热或反复无常,遇事越是要心平气和,良好的心理及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确实心烦意乱或心里苦闷,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甚至大哭一场;同时,可听一听轻音乐,培养“望梅止渴”的心境,如想象森林、大海、冰川等等令人凉快的地方,以忘却热浪的袭击,降低心理“热度”;其次,尽可能地增加休息时间,注意饮食调整,增加营养,适当做一些放松身心的保健操等。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