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笔下的中药功用
发布时间:2014-02-21 00:00:00
发布时间:2014-02-21 00:00:00
在传统中医手里,中药的主要功用是治病除疴;而在中国文人的笔下,中药则有另一番的功用。
辛弃疾用中药抒心绪
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笔下,中药成了他抒发心绪、排遣情怀的棋子。
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曾写过一首《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虽不长,但却嵌进去(包括谐音)多种中药名: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吴萸(吾已)、栀子、紫草(知子草)、防风、海藻(海早)、甘松等。全词看似写的是山水石草风雨等自然景观,实则是作者借景抒发出内心的感慨和愤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最让人佩服的是,词中的中药名极贴合词意,没有任何的补赘、强拉之嫌,读来让人赞佩不已。
白居易用中药诉疾苦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中药成了他痛陈百姓疾苦、心系万民的意象。
唐代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采地黄者》:“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药农贪黑起早挖些地黄,为的是卖掉换点口粮,而他们所说的口粮,竟是富贵人家喂马剩下的饲料!一味地黄中药,俨然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底层农民的一滴滴眼泪!
冯梦龙用中药传情爱
在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笔下,中药成了传递情爱、表达感情的情书。
以“三言二拍”而著称的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一生著作等身,他在时调集《桂枝儿》、《山歌》一书中,用中药写了一封奇特的情书:“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冯梦龙不愧是文字高手,他巧妙地把枳实、地骨皮等14个中药名嵌入情书之中,不仅展示了作者本人在中药学上的造诣,也借14味中药名,把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深情、融融爱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那封流传已久的药名信——“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有异曲同工之妙。(刘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