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保养正气 满足养生基本要素
发布时间:2014-07-30 00:00:00
发布时间:2014-07-30 00:00:00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该怎么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治未病”,强调不必与疾病缠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里的“治未病”指的是对未患病机体进行保养,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其中一层含义。《素问·刺热论》中又有:“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指的是疾病在尚未发生而出现征兆的时候,先施以治疗手段,阻断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又一层含义。《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对“治未病”进行了不少阐发。如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就说:“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可见,对于健康而言,“治未病”比治有病重要得多。那么,怎样“治未病”呢?
满足养生基本要素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四大基石的概念,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做到这四点,便可很大程度上预防疾病的发生,使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黄帝内经》中也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就是顺应自然而活动,坚持锻炼,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心劳力。看来,无论古今中外,“治未病”的基本要素是相似、相通的。
重视保养正气
却病延年的根本在于正气,所以养生应以正气为本,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扶正固本,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中重在保精护肾和调养脾胃,因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通过对“先天”和“后天”的调养,就能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疾病的危害。诚可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慎避有害因素
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仔细审查机体内外存在的致病因素,考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势,防微杜渐,施以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医圣张仲景所论“养慎”治未病模式,即明辨“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据此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健康之时,“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保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出现“四肢才觉重滞”之类征兆,“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以防其发病,如此“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干预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是健康向疾病过渡的中间状态,忽视亚健康,向前一步便是疾病;调摄亚健康,退后一步就能回归健康。因此,倘若身体稍有不适,需倍加注意,切不可因各种借口而忽视对亚健康的干预。当代诗人陈志岁《病中窥镜》云:“至防防未病,精补补初亏。”
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的初期,就要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也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疾病处于初期的时候,一般病位较浅,症状比较轻微,病情较单纯,对正气损害也不重,此时进行早期治疗,往往用药不多却效果良好,可以截断病情,防止传变发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正如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说:“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中医“治未病”还强调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对可能被波及影响的部位,先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截断疾病的发展,从而将疾病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遏制疾病,提高疗效。如《难经》中就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医圣张仲景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截断疗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未病”理论。
总之,治有病莫如“治未病”。善养生者,生活中应该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尽量保持正气的充盛,针对各种病因进行预防,“伤人之徒,一切远之”。倘若忽视未病先防,一味依靠药物,甚至认为能“药到病除”,终究会因正气持续受损而难于恢复,导致“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的悲剧发生!
上一篇 : 饮食养生 因为中医而更健康
下一篇 : 进行三伏贴要注意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