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与德行修炼密切相关

发布时间:2014-10-26 00:00:00

我国传统养生家认为,人的寿命与德行修炼密切相关。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强调:“大德必得其寿。”修性养德在中国养生史上不唯孔孟所倡,无论是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荀子,还是历代医学家都将其作为养生之首务。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古人强调在养生中要注意养德的主张,确有见地。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是实现自我保健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现实生活中许多疾病的发生,并非都是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饮食不当、劳逸失宜或外伤所致,而源于不良情绪的疾患占有很大比例。不良情绪的发生,有些来自难以防范的被动因素,但许多还是由自己的不良品行引起健康的自我损害。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凭着他巧取豪夺的金钱,上通朝廷,中结官府,下凌百姓,由一个破落户而跃为富贵大户,过上了奢侈糜烂的荒淫生活。为色情,他杀了武大郎,气死了花子虚,打了蒋门神,逼走了来旺。家中妻妾成群,还在外奸人妻女,包占娼妓,即使家中的丫头、使女、仆妇也逃不出他的糟践。正当富贵官运向这位恶霸不断涌来的时候,终因淫欲过度,暴病而亡,年仅33岁。西门庆可谓是个道德败坏j不仁不义、病从心生的典型例子。

再看看当今社会,有些人纵欲贪欢,甚至不顾他人的婚姻家庭幸福,插足导演各种各样色情悲剧;有些人贪污受贿、偷盗抢劫、谋财害命。这些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为世人所唾弃,其非道德行为必然在其心理活动中产生一种恶劣心态,终日心不得安宁,思不得休止,心境往往处于一种紧张、内疚、自责、忏悔、恐惧状态。这一系列的精神负担和异常情绪,不但摧毁了健全的精神面貌,而且还会激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一系列反应,进而影响到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必然导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当然难登“仁寿之域”。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就是说,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智安定,气血调和,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能使“形与神俱”而获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不受名利诱惑献身于医道,为大众解除疾苦病情,直到百岁高寿仍思维敏捷,即所谓“度百岁而乃去”。四川当代名老中医11岁的罗明山,一生为民疗疾,还常免费就诊,解囊助贫,获得“妙手回春”、“医德高尚”的美誉,这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内在原因。从我国长寿老人调查中,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生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良好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忠诚、仁慈、善良、正直的人。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人,于国、于人、于己皆无愧疚,方能堂堂正正,安然处世,心理宁静,灾病不生,福寿永存。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