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以意行气 以气运身 动静结合养生

发布时间:2015-04-02 00:00:00

  如今,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但美中不足的是一些人边听音乐边练拳、拉家常、聊天、说笑话;有些人看似“聚精会神”,其实思想不集中、有杂念、“想心事”,没有做到心“静”。所以,能真正做到心静、意专、不存杂念的人极少,“分心”现象极为普遍。

    练拳讲究“心静”、“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势随”、“打拳心为主”。分了“心”,就违背了“以气运身”等义理。“心静用意”,行拳中一切动作都由意念支配,意念贯穿在所练的套路上,引导每一招式。如果分了“心”,便失去了意念支配,动作就松散、紊乱、难松柔,锻炼效果大打折扣,收不到健身、防病、抗衰老的良好效果,也达不到养生目的,修身养性的功效也会逊色许多。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因此,练拳时一定要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切不可神不守舍,徒有一付空架子。练拳时要“物我双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拳外亊,全神贯注,把“心”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养成闭目养神、半睡状态的练拳习惯,镇定沉着,静心演练,工整规范地把拳理拳法的意识表现出来,让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如此“坚持不懈勤锻炼,不是神仙寿也长”。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上了年纪的人,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喜静不喜闹,而且总认为静养才是老年人应有的状态,所以一味求“静”。生活里,除了逗弄宠物,看看书,读读报,再无其他。平日里,也很少出门,昔日的亲朋好友,更是疏于联络。

    我原本以为,如此静养,是对健康的一种充电方式,可以使得身体的耗能减少。可“静”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不对劲。身体没有如我预料中的渐渐好起来,反而走向了反面。越来越多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钻进了牛角尖,是时候好好反思了。

    后来,请教了周围的朋友,包括一些健康方面的专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在朝着健康的反面走去:一味求“静”,在身体上,因缺乏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导致身体机能衰退老化的速度更快;而在精神上,缺乏与人必要的交流,也让生活更加孤寂,不仅加重了孤独感,对健康不利,而且也让自己抑郁倾向更加明显。

    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慢慢改变了生活方式,从一味求“静”,到动静结合。首先,对于老年人来说,“静”确实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证有充足的静养时间,这是老年人健康的必要前提。

    但与此同时,“动”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动”,体现在身体上,是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多走走,多动动,才能让身体处于活络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动”也是指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而言。多和亲友聊聊,多走动走动,联系感情,如此一来,心理上才能处于愉悦的状态,不至于因过度孤清而导致情绪上的抑郁。

    健康生活,动静结合,才能让老年人的生活愈发多姿多彩。
 

  今年父亲退休了,原本忙碌的生活,渐渐淡去。父亲说,“是该为自己活的时候了。”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总是淡淡一笑,认为父亲的生活就是“单一乏味”。没想到,1周之后,父亲的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

    父亲原先是“半个先生”,所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在老年时更是如此。比如练习书法,邀上几个好友踏青游玩,甚至在院里自己开了一片菜园……如此一来,父亲脸上每天都挂着笑容。

    自从上个月起,父亲爱上了晨练。前段时间,我生病在家休养,父亲看到瘦弱的我说,“儿啊,你还是抽空锻炼下身体吧,别让工作把身体搞垮了。”父亲顿了顿又说,“明天和我一起锻炼吧,我叫你。”还没等我答应,父亲就出去了。

    第二天清晨,父亲就“咚咚咚”地敲门,还一边叫喊,我总是不理。我以为父亲喊几天便会罢休,没想到他学会了“三顾茅庐”。没办法,只好起床和父亲一起去锻炼。

    清晨的广场,比我想象的要“活跃”。广场上的人,各玩各的,很是“热闹”。跑步,跳舞,打羽毛球……各式各样的锻炼方式在这里上演,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般的笑容。

    父亲在健身器材上折腾了10几分钟后,看我没动,就拉着我跑步。跑得一身大汗之后,开始慢走。约莫三四十分钟后,再一起回家,喝几碗母亲熬的粥,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

    这样锻炼了1个月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于是我对父亲说,“爸,这锻炼还真神奇,现在心情好了,工作也有精神了。”父亲笑了笑,说:“小子,尝到甜头了吧,这就是锻炼的好处。”

    我和父亲对视一笑,发现我们的隔阂也越来越少了。以前工作之后,回到家,就各玩各的,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现在锻炼之后,和父亲聊一聊,感情也聊出来了。如今我和父亲之成了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知心好友”。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