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滞谫议

发布时间:2015-12-01 00:00:00

•虚滞乃本虚标实证,即在阴阳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因脏腑功能下降而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或代谢产物的停滞。

•解决标实,尤须改变本虚。重标忽本,往往得不偿失,致弊多端,起码也应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至于具体治疗,治虚宜补,祛滞宜通,寓通于补,所谓通补是也。

虚滞,即因虚而滞,指由于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的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停滞不畅。这种现象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时有发生,但临证时却因未真正弄清正邪虚实关系而出现误判或误治,因此有必要加以梳理,避免舛误。

气虚之滞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其来源有先天之精气、水谷精微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一旦出现不足,则会因动力下降、推运乏力而出现气停血滞、功能衰减的种种表现。

聚积在人体胸中的气谓之宗气或大气,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化生,发挥着走息道以助呼吸、贯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对肺、心二脏的功能有重要影响。若宗气不足,大气不转,则肺不能主气、司呼吸,心不能主血脉,临证最主要的表现是胸闷、气短、心悸,动则益甚,常伴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可见于咳嗽、喘证及心悸、胸痹等病证中。对此,治当益气升提,方选张锡纯的升陷汤(生黄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合四君子汤。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医圣心源》)。因此,脾胃一虚,不仅可致生化不及,气虚血少,而且可致升降无力,中气壅滞,临证可见脘腹胀满或痞闷,腹部按之濡软且喜揉按,或见大便不干却排出困难,或见时欲小便而点滴不畅等,治当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可选用补中益气汤、黄芪汤等。

“气为血之帅”。气是血运行之动力,气一虚则推运无力,血行不畅,滞而为瘀。此即临床常见的气虚血瘀证,在缺血性心、脑疾病中多可见及。治当益气活血并举,方选补阳还五汤。

津液的生成与转输均有赖于气的作用。气虚则不能温化津液,可停而为湿,或留而成饮,或凝而成痰,甚或聚而成水。这些病理产物滋生之后,往往踞于体内,阻滞气机,随所停部位而可见胸闷、脘痞、腹胀、头晕、肢困等症。对此,治标当祛除湿、痰、饮、水,治本则应益气以增强动力,使津液能归于“正化”,避免或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

血虚之滞

血循行于脉中,是富有营养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则易致血虚。血虚之证,可有三类表现:一则因失于濡养而见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失眠、健忘、眩晕、四肢麻木、月经量少等;二则因血由气生而常伴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气虚之征;三则因虚致滞。

血虚之滞的形成,或因血虚脉道不充,血行迂缓而成瘀,此如自然之河,水浅则流滞;或因肠道失于濡润而致秘。关于血虚而瘀的治疗,王清任认为:“克敌者存乎将,祛邪者赖乎正。不补血而去瘀又安能尽去哉?”张景岳在论述血枯经闭时也明确指出:“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则春水自来,血盈则经脉自至,源泉混混,又孰有能阻之者?奈何今之为治者,不论有滞无滞,多兼开导之药,其有甚者,则专以桃仁、红花之类通利为事,岂知血滞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复通之,则枯者愈枯,其与榨干汁者何异?”并立小营煎(当归、熟地、白芍、山药、枸杞子、炙甘草)加以治疗。血虚肠道干燥之大便秘结,此当养血润肠,方可选用沈氏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阳虚之滞

阳气也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呈流动状态,弥散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具有温煦、推动作用。阳气亏虚,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故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阳气虚衰,所呈现的不仅是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且因温煦无力,不能制阴,而表现出有别于气虚的阴寒内盛之征,如平素畏寒肢冷,病症遇寒发作或加重,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滑等。

胸痹之发病是阳虚之滞的典型表现。素体胸阳不振,则“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涩,凝则脉不通”(《素问·调经论》)。《金匮要略》将胸痹的病机以脉象代言为“阳微阴弦”,实则指上焦阳虚,下焦阴盛。《类证治裁》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医门法律》更是直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上述足以说明,胸阳不振则失于温煦推动,一可致胸中虚冷,气机不展,血行不畅;二易招致阴寒乘袭,凝滞血脉。因此,治疗胸痹当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注重温补与温通并用,可视情选用右归丸、参附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

肾阳虚衰,无力温化,膀胱气化无权,则水液代谢失常,停而发为水肿,或见小便点滴不爽或不通,排出无力,此治均当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方可选用济生肾气丸。

肢体麻木,或痿废不用,若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胖或有瘀点、瘀斑,脉沉迟而涩,则为阳气亏损,失推停瘀而致,治当温阳化瘀并用,方可选补阳还五汤加桂附之类等。

阴虚之滞

阴是人体具有濡润、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年老体衰,或劳损日久,或热病之后等,均可致精血或津液被耗,临床表现一可因脏腑、肢体失于濡养而呈干燥状态,可见眼干、鼻干、口干、咽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消瘦等;二因不能制火而呈虚火上炎,可见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遗精,经少或闭经、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三则也可呈现虚滞之象。

如胁肋或胃脘隐疼,悠悠不休,此由肝、胃阴虚,脉络拘急而致,治当养阴柔肝或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等。一贯煎中用少量川楝子,是因为肝失柔养而碍疏泄,故而佐之以疏肝理气,以遂肝木条达之性。阴虚易致大肠干燥,传导不畅而见便秘,治当滋阴润肠通便,方选增液汤以“增水行舟”。阴虚则血中水少,黏稠稽迟,即成阴虚血瘀,可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局部刺痛,或出血夹块,色紫暗,或舌有斑点,脉细涩,这种现象在中风、消渴等病证中均为常见,治当滋阴活血,方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等。

由上述可知,虚滞乃本虚标实证,即在阴阳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因脏腑功能下降而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或代谢产物的停滞。因此,解决标实,尤须改变本虚。重标忽本,往往得不偿失,致弊多端,起码也应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至于具体治疗,治虚宜补,祛滞宜通,寓通于补,所谓通补是也。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