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则生阴静能生慧 养生保健包含养精血和养神气

发布时间:2016-06-27 00:00:00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阴阳平秘,阴阳关系的平和协调,是人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在现代医学中,精神是一个名词,而在中医学中,“精”代表精气,属阴;“神”表示神气,属阳。神以精血为本,精以神为用;精血足则神气旺,精血衰则神气夭。《素问·上古天真论》载:“积精全神”,精与神的和谐协调,是健康的标志,反之,精血与神气的失调,是疾病的象征。

所以日常的养生保健包含养精血和养神气,精血的产生主要是人体摄入的各种食物经脾胃消化把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器官,使身体发挥各种功能。另一方面,中医养生讲究“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静则生阴,静能生慧,《黄帝内经》载:“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因为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意、志。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所以情绪过激则耗散阳气,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人体形神相合,刚柔相济,身体健康。

古琴音乐就是一种动静相宜的乐器,最适合用来养生保健,古琴的演奏就是在调气,在古琴演奏中,手指用半甲半肉的地方直接触弦,左手要求“按欲入木”,基本技法有:吟、猱、绰、注、上、下、进、复等。右手要求“弹弦如断”,主要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打、摘、撮、轮、拨、刺等。中医认为手指是人体上肢的末端,气血流注到此而返回,五个手指有6条经脉循行。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经络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肺经止于拇指少商穴,大肠经起始于食指商阳穴,心包经止于中指中冲穴,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关冲穴。在演奏出古琴曲的同时,又达到按摩手指、保健强身的效果。弹奏古琴对手指的按摩作用具体如下:

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按摩中指:可缓解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按摩无名指:可缓解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等。

古琴曲由耳入心,最适合养心安神。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心无杂念,呼吸均匀,达至曲随手行、意存弦外的琴人合一的境界。在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手指走动琴弦,即使人处斗室,也能感受到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的意境。听着琴弦上音符跳动,激荡着身心,物我两忘。

弹奏古琴就是一种自主养生,调节气血阴阳,调养生息的过程。如果不会弹古琴也没关系,可以收听一些古琴曲,边收听做推五经的按摩运动。

推五经即五指上的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脾经位于拇指罗纹面,肝经位于食指罗纹面,心经位于中指罗纹面,心经位于中指罗纹面,肺经位于无名指罗纹面,肾经位于小指罗纹面。在五指罗纹面沿顺时针方向旋揉为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0~300遍,可以起到补土健脾、养肝、安神、益肺、补肾的效果。

五指从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脾经宜补不宜清;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则需补后加清;如果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可用清法,清心火能清热退心火。肺经可补可清;补肾水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水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边江红)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