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四时养生观 调和饮食养生观
发布时间:2016-12-12 00:00:00
发布时间:2016-12-12 00:00:00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类发病的一种认识。文中指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虽指五脏过劳而致病,但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有关发病内容的原文来看,其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因而应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
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发生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的适应限度,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皆为之。同时过度治疗、盲目使用保健品等亦属于“过用”范畴。
六淫太过可致病顺应四时养生观
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并利用四时气候变化规律以避害就利。
《素问·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万物一样,都应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若自然界发生变化,人体亦发生与之相应的反应。因此,养生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如正常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变化,有利于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应之,就不会生病或少生病。而气候反常,诸如冬寒过甚、夏热过甚,或冬应寒反热,夏应热反寒等,人在其中,则易发生疾病。人们只有掌握和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才能维持人体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有至人者,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有圣人者,从天地之和,处八风之理……有贤人者,法则天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认为养生的奥妙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变化,并积极主动地利用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规律以避害就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更详细论述四时阴阳生长收藏规律以及顺从四时阴阳养生的方法,人们应在自然界生气勃勃、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里,顺应天地生发之气以养“生”;在万物发育成长的季节里,顺应自然界繁荣茂盛之气以养“长”;在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里,应效法天地收敛清肃之气,使神志宁静养“收”;在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的季节里,应当避寒就温,法天地闭藏之气,使阳气潜藏于内以养“藏”。如在起居方面,即在起床、吃饭、上下班、睡眠、锻炼、学习、大小便等等诸方面,均必须遵循和养成一定的规律性,以保证人体阴阳不受或少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此外,人还应顺应一日之阴阳消长,安排作息来调节自身阴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养生学的意义重大,尤其对当今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顺乎自然而养生、延年的养生理念具有启迪性。
饮食太过生百病调和饮食养生观
调节饮食,谨和五味,合理搭配,饥饱适中等就成为目前饮食五味养生的重要途径,切忌“过”和“偏”。
饮食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生命全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以资营养。《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合理的膳食,谷肉果菜搭配得当,营养丰富而全面,就可维持和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延年益寿;而饮食失当,过饱、偏嗜、无规律等,又最易影响健康,折损寿命。
因此,《黄帝内经》提出的饮食养生原则必须做到饮食五味调和,即“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尤其重在“节”“和”二字,力戒饮食过量及五味偏嗜。
《素问·痹论》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指出了过量的饮食可使肠胃损伤,气血失调。
《素问·宣明五气篇》载:“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说明因五味偏嗜也可引起多种疾病,可见饮食五味调和的重要性。《素问·脏气法时论》还具体提出了饮食五味养生大法,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著名饮食五味养生理论,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学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合理饮食,平衡膳食是人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
七情太过情志病调摄情志养生观
人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心情舒畅、愉快、宁静,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不散而安定内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若不能很好地保养精神,顺调意志,七情变化超越了常度,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则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许多情志病证和内伤疾患。《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黄帝内经》在发病观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情志因素的影响。
同时,在养生观方面,《黄帝内经》对精神情志的修养也非常重视,认为思想活动正常、精神愉快、意志宁静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说,人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心情舒畅、愉快、宁静,控制私欲和非分的妄想,做到“志闲以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不散而安定内守,正气旺盛,足以抗御病邪而“能年皆度百岁”。所以,去掉私欲杂念,保持乐观情绪,拥有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精神内守,形神统一,是防病健身、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是《黄帝内经》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现代人应该提倡的养生方法。
身体过劳也生病劳逸结合养生观
劳逸结合而且适度,才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
中医历来提倡适度锻炼与休息并重。中医认为,适度合理的劳作与活动可使人体气血通畅、筋骨强健。科学而合理地用脑,可防止大脑衰退,从而调节机体功能,使其保持旺盛。适度的休息则可促进气血的恢复。劳逸结合,劳逸适度,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达到延年益寿。
劳累过度会使人精神疲倦,脏腑功能损伤而致积劳成疾,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尤其是过度房劳,更会直接损伤肾精。但若过度安逸,如长期不活动、懒散不用脑、睡眠过多等,也可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不畅、筋骨不利等,从而加速衰老、死亡。
针对过劳为病,《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明确提出要“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即要常小劳,但不要过劳。过劳就会损伤精、气、神、形,而致正气虚衰,多病而减寿。还要适度而合理地休息,使机体与大脑得以修整,气血精津液得以恢复,从而保持充沛体力和旺盛的精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所以,应注意劳逸结合而且适度,才能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
《黄帝内经》针对房劳过度还特别提出了房事养生理论,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节劳”和“节欲”,不能“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但又不要“无欲”。提出房事要掌握“七损八益”的规律,调节阴阳,保养精气,进而延年益寿。
上一篇 : 祛除腿脚寒邪 桂枝加鸡血藤泡脚水
下一篇 : 纪晓岚锦心绣口妙说中医 别样情怀传扬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