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气功导引行气

发布时间:2017-02-11 00:00:00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生疾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尽管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还是解决不了人类自身的疾病与健康问题。所以,有学者开始回头重新审视历史,思考现代医疗思维与医学本身是不是出了问题?而这一思考在《黄帝内经》就已有之,并且给出了答案。其文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1]26。“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在今天比比皆是。所以,自然疗法、替代疗法和自我疗法等纷纷浮出水面,而导引行气这一自我康复的古老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中医养生与导引行气之关系及其要点加以阐发,以作为中医养生指导的参考。

导引行气与中医养生

导引行气又称气功,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传下来的遗传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精化气、气藏神、神养气的功夫,也是一种炼气、运气的功夫。导引行气源远流长,据蒙文通先生考证,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有导引、吐纳之术。马王堆出土的《行气玉佩铭》则明确记载了具体的导引养生方法,如:“行气,深则蓄,蓄则伸⋯⋯顺则生,逆则死”[2]。庄子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3]。“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4]226。可见,气功导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预防保健,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被写入小说。如《封神演义》第93回“智取游魂关”一章就云:“金、木二吒,随借土遁,落在关内,迳至帅府前。金吒曰:‘门上的,传与你元帅得知,海外有炼气士求见’”,其中的炼气士就是导引行气的人。导引行气与中医关系甚为密切,是毒(汤)药、九针(刺)、灸焫、砭石、导引按蹻中医五大治疗方法的重要内容。如《黄帝内经》曰:“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1]24-25。据《黄帝内经》记载,往古之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1]25,实际就是通过导引驱寒,养生保健。《诸病源候论》中就载有许多导引行气的方法,孙思邈亦谓:“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5]。后世医家为了延年益寿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的导引方法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导引行气是中医学术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未病”和养生学术的主要内容。

导引行气的三大要素

谈到导引行气,就离不开精、气、神。《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1,“呼吸精气,独立守神”[1]2,“形与神俱”[1]1,“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1]5等都是讲人自身对精、气、神的调控与锻炼。精、气、神也叫形、气、神,《淮南子》谓:“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6]。也就是说,形、气、神的统一就是“生”,这与《黄帝内经》所讲的通过精、气、神来养“生”一致。由于“气”是“精”和“神”之中介,所以,对“气”的调控过程实际也是对“精”和“神”的调控。所以,古人抓住关键的因素“气”进行锻炼,并产生了治病与保健养生的导引吐纳等气功学术与修炼方法。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207,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就是调复人体正气。要想调复正气,就必须对形(精)、气、神(意)进行调控,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形与神俱,身心合一,从而激发人体自我康复和防御功能,达到强身保健和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尽管导引行气的方法很多,但都是围绕着“精、气、神”三大要素进行的,都包含了调身(形)、调息(气)、调心(神)3个方面。尤其是道家内丹养生也是对精、气、神三者的锻炼,如张三丰《玄机直讲》谓:“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7]470。陈致虚《金丹大要》亦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成丹⋯⋯知此道者,怡神宁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8]。可见,精气神实际是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截然分开[9]。

调身、调息、调心法要

1.调身调身就是对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自我调整与控制,使之符合气功修炼的要求。形体不仅是生命的载体,也是气之所存、神之所在的主体,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所以,调身是气功修炼的基础,不仅仅是对身体躯干及四肢的调整,还有对头、颈、肩、肘、腕、掌、指、胸、腹、胁、肋、脊、背、腰、臀、髋、腿、膝、踝、足、趾,乃至眼、耳、鼻、舌、口等都有很具体的要求。如含胸拔背、舌抵上颚、面带微笑、两眼微闭、下颚略收、虚灵顶劲、沉肩坠肘、收腹提肛等,都是气功修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调身的总体要求是自然放松,姿势协调,必须保持形正体松。形正是指姿势和动作的准确到位,体松是指肌肉松紧的灵活调整,刚柔相济,紧中求松,松而不懈。形正则气顺,体松则气活,才能生气生神。调身一般分为站、坐、卧、行4种情况。

站姿一般要求两足平行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脊柱中正,含胸拔背。在细节上不同功法会有不同要求。站姿是最方便的一种调身法,适应范围最广,受到环境的制约最小,但老年人或腿脚有问题的人应当慎重。坐姿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平坐、跪坐和盘坐。盘坐又分为自然盘、散盘、单盘和双盘(跏趺坐)。一般上身姿势都要求自然放松,脊柱中正,手的姿势视具体功法而定,修炼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老师的指导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坐法。卧姿的姿势也很多,可以概括为仰卧、俯卧与侧卧。其要领视不同功法而定。如《性命圭旨》所载的“五龙盘体法要求是:“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一只脚伸,一只脚缩”[10]。《道海玄微》小搭桥睡功则要求:“头着于枕上,肩背腰空悬,臂著床,胃向背贴,两腿并拢,朝上举起”[11]。行姿有两层含意,一是指日常行走劳作时,采取合理的姿势行功。二是指各类气功动功要求的动作姿势。其要领是动中求静,气沉丹田,自然放松,还要行姿配合调息与调心。

2.调息调息就是对呼吸的自觉控制与调整,使之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调息一般要配合调身进行,也就是说,呼吸的节律和频率要配合身体的姿势和动作,或者符合功法本身的要求。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主要目标。无论佛道,修禅习定都非常重视呼吸法,甚至认为人的性命就在“呼吸”之间。佛教的大小止观与禅修都涉及对呼吸的调控,如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以及十二息(包括上息、下息、满息、焦息、增长息、灭坏息、暖息、冷息、冲息、持息、和息、补息)等。道教养生法中则名目更多,有凡息、真息、闭息、龟息、胎息、踵息、无息等。如《庄子》谓:“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4]88。佛道修炼的方法一般比较艰深,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普通的气功修炼也有很多调息方法,主要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逆呼吸、顺呼吸等,如《易筋经》采用自然呼吸法,而六字诀采用逆腹式呼吸法,五禽戏和八段锦大多采用自然呼吸法,待动作熟练后,改用腹式呼吸法。佛门禅修认为,“息”有风、喘、气、息四相(息出入有声为风,息出入无声但结滞不通为喘,息出入无声亦不结滞但不细为气,息出入无声不结不粗,绵绵若存为息)。前三相为不调相,后一相为调相。所以,调息的基本要领是要求呼吸达到细、深、匀、长,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肤论》亦谓:“调息者,自然依息之谓,非逐于息之谓”[7]365。具体的调息方法不同功法的要求并不相同。

3.调心调心是指调节和控制意识活动,使之达到功法的要求。调心是气功修炼的主导因素,不论身体的姿势动作,还是呼吸的长短深浅,都可以通过心神来调控。一般修炼气功都认为要“意守”,实际是不究竟的。调心通常要求心无杂念,情绪安定,精神愉悦。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初学者更是念如潮生,无有休歇。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要在乎,保持灵明元觉的状态勿助勿忘、顺其自然就可以,这就是佛门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中医讲“心主神明”,“主不明则十二官危”[1]17,实际就是调心的要点。有些功法为了方便起见,要求修炼者保持良性意念,守“静”念“松”,或者采取意守法,即一念代万念,如意守丹田、呼吸时意念守在身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也可意念守在体外某一事物或想象某一事物,或者根据功法和需要防治病症的要求而定。如有高血压病的人,可以经常意守脚底的涌泉穴;有低血压病的人,可以经常意守头顶的百会穴;体质虚弱的人,可以经常意守小腹部的下丹田等。还可以“以意领气”,意念导引内气循着经络的路线运行。《玄肤论》谓:“调心者,摄念归静,住坐卧行,常在腔子”[7]365。所以,道家修炼有“神不外弛气自定”和“下手先凝神”的说法。调心也有许多方法,如,“心斋”“坐忘”“收视返听”“闭目塞听”“观鼻端白”等,具体的方法在不同的功法中有所不同。

导引行气的要领

因为调身的动作,调息的吐纳,都必须在调心的主导下进行,所以,在气功锻炼过程中,调身是调息和调心的基础,调心是“三调”的关键环节。但“三调”之间没有主次,《童蒙止观》谓:“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12]23。所以,气功修炼要求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者“三调合一”。一般动功只有调身,没有配合调息和调心的要求,但没有要求不等于没有调息和调身,如,太极拳和八卦掌等,随着修炼者功夫的积累和深入,呼吸和心念自然就会与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配合得十分自然,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三调合一”是气功修炼的基本要求,所以,要思想集中,心情愉悦,把气功修炼作为一项快乐的事情来做,而不要看作是一种负担。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掌握功法要求和每个动作要领,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随心所欲。《童蒙止观》谓修炼时出现风喘气三不调相而用功(心)者会“复为心患,心亦难定”[12]22。“三调合一”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气功修炼过程中,还体现在具体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中,所以,佛道两家都要求修炼者行善积德,持戒忍辱,爱惜物命,宽容大度。所以,气功界有句老话说:“德有多高,功有多高”,即气功修炼的效果取决于修炼者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所以,佛门坐禅,要发愿行善,多做好事。道门修行也要积功累德,广济世人。

导引行气的注意事项

由于气功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建立在个人修炼的基础上,所以,具有特殊性与个体化差异,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素质、心智不同,选择的导引方法和修练的心态、刻苦程度也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所以不能人云亦云,或者盲目的标准化、教条化,一定要考虑个体的特殊性。具体到每个人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取舍。气功修炼除了提高道德修养外,修炼者还要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与作息,使生活正常有规律,还要注意环境的选择,饮食的宜忌和起居的常变。如饮食方面,若过饱则气机不畅,坐卧不安;若过少则气弱神虚,意志不坚;若食污秽不宜之物则令人心神昏迷,或引动宿病。同样,睡眠质量好不好,也影响气功修炼的效果,如果起居规律,睡眠很好,在修练气功时就会令神清气爽,不堕昏沉,否则难免神思飞扬,意虑万方。只有通过严格、认真、系统、长期、刻苦的气功修炼,才可以强化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使营卫调和,气血通畅,百脉周流,脏腑轻安,从而精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质量就会自然提高,达到祛除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若抱着且试且看的态度,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每个气功修炼者都应当遵守的法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的气功热潮可谓波澜壮阔,不仅掀起全球性的气功锻炼与研究热潮,而且被广泛的用于临床康复保健,甚至因此而出现第四医学与人体科学研究,但终因管理机制不善而折戟沉沙,销声匿迹。但近年海外人体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在气功养生康复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十分流行,势必影响到未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传统养生方法的发掘与研究,而导引行气正是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所在,中医界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62-263
[3]曹基础.庄子浅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41
[4]孟庆祥,关德民,孟繁林,等.庄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唐·孙思邈.摄养枕中方.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9
[6]许匡一译注.淮南子全译.1993年版.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46
[7]《藏外道书》第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
[8]《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6
[9]程志立.《内经图》养生意蕴与价值.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196-1200
[10]《藏外道书》第9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556-557
[11]萧天石.道海玄微.1981年再版.台湾:自由出版社,1987:102
[12]隋·智凯.童蒙止观校释.李安,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作者】程志立;赵明宇;曹向阳;刘剑锋;秦培洁;柳青;程志强;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