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休息越烦躁?

发布时间:2017-07-15 00:00:00

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是不是动得越多,身体就越好呢?非也!无论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都不可过度,《博物志》说得明白:“常小劳,勿过度。”过度的活动和过度的静逸一样,都有害于人,使人生病,催人早死,正如《孔子家语》所说:“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现代研究也表明,过分剧烈的运动,是使人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学者托萨马斯对不同职业的平均寿命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超级球星和拳击手的寿命与学术上有成就者相比,平均要短8岁以上。
 

古人强调“养生要善于习动”,习动的关键就在于一定要掌握好“动要适度”。养生,又要“善于习静”,这习静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静”
 

有人以为,“静”,就是静而不动,四肢休息,因而喜欢卧床,或久久呆坐。对于身体劳累的人,固属必要,有助于恢复体力。对于患病的人,也有助于治疗,特别是对急重病人尤为重要。然而,只是放松肢体,静而不动,还不是完全的“静”,因而对养生或治疗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成天卧床或久久呆坐,往往杂思泛起,甚至百念丛生,本想保养身体,反而弄得头昏脑涨,四肢乏力。所以养生保健的气功锻炼,在要求放松全身肌肉的同时,尤其强调要排除杂念,集中意识达到“入静”的境地。


如何得“静”
 

那么,怎样做到“静”呢?关键就在“心神专一”。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大思想家,除韩非以外,个个年逾古稀,孟轲和庄周都活了83岁,而墨翟则年逾九旬。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长寿的也相当多,例如米丘林活了80岁,牛顿活了85岁,巴甫洛夫活了86岁,罗素活到98岁。“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活到84岁。

保健养生、延年益寿要注意入静,调养疾病也要注意入静。因为患病之后,特别是久病不愈,往往思前想后,顾虑多端,极易产生忧郁、急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如不注意排除杂念,专意保养,即使整日休息或到疗养院休养,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著名医家李梴对于肺痨病人的调养就说得十分生动具体:“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静居室,清心静坐,常焚香叩齿,专意保养,节食戒欲,庶乎病可断根,若不遵此禁忌,服药不效。”这里就十分强调一个“静”字:居处的房间要静;进入山林之中,除了吸取新鲜空气之外,也是为了静;坐而不动,当然还是静。但还不够,尚需清除杂念,做到“清心”,才能真正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只有这样,再配合服药,才能取得良效。
 

因此“动”要动得适当,“静”要静得得法,而更重要的是做到动静结合,在日常的生活安排中,要把动与静调配适当。百岁老人苏局仙说得好:“人的养生法只有动静二字……动静合一,劳逸相济。”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