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季节变化与脉象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7-08-10 00:00:00
《黄帝内经》最早提及脉象随季节影响而产生相应改变的理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季节是影响脉象异同的关键因素,五脏应时,脉象变化与季节所对应的五脏及其气血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1脉象的形成机理
有关脉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说》又言:“脉者,气血也。”[1]凡此,说明脉是气血运行之通道,有约束、控制气血沿此管道运行之作用;气血与脉之关系密切,是脉形成的物质基础,诚如华佗所云:“脉者,血气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平则脉缓。”[2]血属阴而主静,气属阳而主动。脉象当为有形之血,依靠心脏之搏动,在无形之气的推动下,于脉管中鼓动之征象。为此,李闻言在《四言举要》中指出:“脉乃血脉……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血脉气息,上下循环。”清·黄宫绣又谓:“脉者,血脉也。血脉附气,周于一身。”[3]然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有曰:“人以水谷为本,脉以胃气为本。”可见,水谷精微之胃气既是脉象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气血的运行变化又是脉象的形成机理。
2产生季节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原因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机体时刻承受着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为适应自然而进行的生理性调节,亦可反映在脉象上[4]。脉象的形成与气血的充盈、运行变化密切有关,五种季节气候通过对五脏生理功能、病理基础的影响,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的盛衰,进而决定产生季节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原因。
2.1季节脉象的生理基础《素问·玉机真脏论》载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分析该段经文不难看出,人体之脉象当为胃气与五脏之脏气汇聚于寸口之综合征象。而脏气本源于胃气,胃气亦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综合体现。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杂病谟·脾胃》中即有指出:“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5]五脏应五时,脏气受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生理功能的影响,非其时,而难见其气。因此,只有在胃气不断充养的情况下,脏气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应时与胃气共至于寸口。“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脏气法时论》)至于五脏中哪一脏气用事、何时与胃气共至于寸口、二者又是以怎样的比例构成,则同时还受季节时令的调配。此当为产生季节脉象的生理基础。
2.2产生季节脉象的病理原因平脉与病脉之显著区别,贵在“有胃”“有神”及“有根”[6]。生理上,有胃气自然不乏有神与有根;病理上,“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季节时令的影响导致五脏气血功能活动受损,邪气亢盛,五脏间的制约平衡失常,或脏气逆时用事而现,乃至脏气与胃气二者共至于寸口的比例失衡,则会产生相应地季节病理脉象。故《诊家枢要》言:“凡人脏腑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7]综上所述,五脏各有当旺之时,脏器恰逢顺应季节时令用事时,则其功能活动旺盛,自身对来自水谷精微之胃气的需求量必有所增加,对此将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理、病理季节脉象。其一,该需求量的增加并未造成胃气对五脏器间供给平衡的紊乱,或者应时共至于寸口的胃气与脏气二者的协调比例在季节时令可调控的范围之内。则于脉象中之反应变化,当可见“春胃微弦,夏胃微钩,长夏胃微软弱,秋胃微毛,冬胃微石”(《素问·平人气象论》)之正常生理季节脉象。其二,该需求量的增加严重过甚,水谷胃气供应不足,甚至水谷精微全部用于当季脏器用事,则可造成“弦多胃少曰肝病,钩多胃少曰心病,弱多胃少曰脾病,毛多胃少曰肺病,石多胃少曰肾病”对应五脏为病的病理季节脉象。
凡此,我们认为:脉象当随季节而变化,季节通过对五脏功能活动的影响,可以影响脏腑气血的盛衰,进而决定产生季节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原因,季节是影响脉象异同的关键因素。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春、夏、长夏、秋、冬5种季节脉象的生理基础、病理特点与其所对应的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35种季节脉象特点
3.1春胃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特点《素问·玉机真脏论》载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曰弦,反此者病。”肝主疏泄、主藏血,在时应春,为“阴中之少阳”,体阴而用阳。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主动,欲从静谧的肝血库中轻轻鼓动于外,然外界犹寒;应春肝阳之气,内有肝血的滋润、敛藏,外受寒气之敛束,此即为春胃脉象的生理基础。《素问·平人气象论》载曰:“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因此,春胃生理脉象,当为脉来柔和而略带微弦之脉象。病理上,若应春肝阳升发太过或肝气抑郁不舒,对来自水谷精微之胃气的需求过旺,肝血相对不足,滋养失司,脉失柔和之性,当可见“盈实而滑,如循长竿”之“弦多胃少”的肝病春季弦脉之病理脉象特点。
3.2夏胃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特点心五行属火,在时应夏,为“阳中之太阳”,《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曰钩,反此者病。”夏季炎热,腠理开泄,气血易动上涌;脉管扩张,脉象浅浮于表,稍大宽洪,状如微波荡漾,此即为夏胃脉象的生理基础。《素问·平人气象论》谓之“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结合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靠心气之搏动而输送至五脏六腑;故夏胃脉象的生理基础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不可分。病理上,若应夏之心气耗散太过,气血躁动不安,供应不足,心主血脉之功能受损,血不敛气,气失所附,脉失所养,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当可见“喘喘连属,其中微曲”之“钩多胃少”的心病夏季洪脉之病理脉象特点。
3.3长夏胃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特点《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脾胃功能健运则脏腑得养,气血充盈,脉管充盛、脉象从容和缓,鼓动有序;在人体谓之“胃气”充足,体现于脉中则称为脉有“胃气”,故中医素有“脾旺四时”之说。《素问·玉机真脏论》谓之:“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五行属土,在时应长夏,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然其主运化之功能同时亦受长夏多雨季节的影响,于脉象中当可见脉来和缓,表现出“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素问·平人气象论》)之生理脉象特点。病理上,若湿邪困脾,脉来怠缓乏力;或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脉少“胃气”,当可见“实而盈数,如鸡举足”之“弱多胃少”的脾病长夏季濡脉之病理脉象特点。病甚者,亦可见脉无胃气,但得真脏脉、世逆难返之危候。
3.4秋胃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特点《素问·玉机真脏论》谓:“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曰浮,反此者病。”肺主气、外合皮毛,应秋而旺,为“清虚之脏”,然秋日清凉干燥,外邪侵袭多伤及肺表。体内气血之运行,亦受秋日收敛之气的影响而变的逐渐迟缓,肺应随秋季之渐收而阳气乍敛,脉敛于肤下,此即为秋胃脉象的生理基础。《素问·平人气象论》称其为“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其脉“毛”。《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释“(肺脉)毛”言“象羽毛之清虚也”[8]。病理上,秋日收敛失司,肺气外散鼓动于表,脉来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当可见“不上不下,如循鸡羽”之“毛多胃少”的肺病秋季浮脉之病理脉象特点。
3.5冬胃脉象的生理基础与病理特点冬日是闭藏的季节,在脏则应肾,《素问·玉机真脏论》载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曰营,反此者病。”结合肾藏精,为“封藏之本”的功能特点,冬季严寒,脏腑气血深藏于里,脉象偏于深沉,应指和缓有力不绝,谓之“有根”。对于冬胃脉象的生理基础,《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之“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病理上,若肾失封藏,精气外泄,内失精血之濡养,外受寒冬之严凝,脉失和缓柔软之本,当可见“如引葛,按之益坚”之“石多胃少”的肾病冬季沉脉之病理脉象特点。
4结语
五脏各有当旺之时,《灵枢·四时气》载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谓:“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是故,临诊辨脉,在审查脏腑病变的同时,当尤为注重季节时令的影响。季节通过影响脏腑气血功能的盛衰,可以决定脉象的变化。脉象当随季节而改变,季节是影响脉象异同之关键因素。
辽宁中医杂志作者:贾雪雷吴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