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译 养生解读

发布时间:2017-11-05 00:00:0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杨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今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望远时头上插着茱萸,可惜只少了我一人。

【诗词赏析】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诗人写出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人又写到远在家乡的兄弟,重阳节登高时也在想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养生解读】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很多人都学过,甚至童年时代就会背了。其中,诗中的那个茱萸更是一味中药,中药里面的茱萸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

  诗中的茱萸到底是哪类

  从实际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王维诗里描述的应该是山茱萸。吴茱萸多产于山地、路旁或疏林,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浙江、四川等地。山茱萸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另外,吴茱萸还有一些别名,如臭辣子、臭泡子等。在《吴普本草》和《名医别录》中皆记载山茱萸“无毒”,《名医别录》与《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有毒”。在重阳节这个美好的节日里,古人不会将一种有臭味、有毒的中药插在头发上。

  插茱萸到底插的是什么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认为这一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祛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很多人觉得插在头上的应该是花,实际上这大错特错!因为重阳节是农历的节日,按阳历的节日算也要到10月了。山茱萸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吴茱萸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所以,无论哪种茱萸,重阳节的时候早就没有茱萸花。所以,重阳节插的茱萸应该是茱萸的果实,而不是它的花。

  吴茱萸与山茱萸功效差别大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王元钊介绍说,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中记载吴茱萸“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

  山茱萸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多用于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补药,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人都适合这种药。《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山茱萸能“壮元气,秘精。”《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强力。”《药性论》中记载山茱萸可以“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日华子本草》记载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脏。”这里的水脏就是指肾脏,因为五脏里面肾主水。

  此外,本品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所以,山茱萸也是一种妇科疾病的常用药。

  需要指出的是,山茱萸一般入药需要加工,以下列出几种常用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炮制山萸肉:洗净,除去果核及杂质,晒干。

  酒山萸:取净山萸肉,用黄酒适量拌匀,密封容器内,置水锅中,隔水加热,炖至酒吸尽,取出,晾干。

  蒸山萸:取净山萸肉,置笼屉内加热蒸黑为度,取出,晒干。(杨璞)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