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本义

发布时间:2018-02-22 00:00:00

“辟谷”一词古已有之,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已有“乃学辟谷”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1]73解释为“不吃五谷等食物,方士道家当作祛病强身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伴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第二次气功高潮,辟谷已经成为流行度较高的一个词汇,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和最近五六年,形成两个研究小高潮。细究各文“辟谷”的内涵,则大相径庭,概括起来可分为4种:①断食法之一种,如张立鸿[2]将断食分为节食、辟谷和断食3种,并认为辟谷仅是不吃五谷杂粮,可以茯苓、葛根之类中药替代;②食饵疗法,如储维忠等[3]认为中医学“辟谷”的特点是限制或避免常规主食的摄入,但必须添加或替代以杂粮及可食性中草药加工成的“辟谷食饵”;③服气辟谷之简称,为一种道家养生术[4],也可以叫“辟谷功”;④改良“辟谷食饵”,如柔性辟谷[5],在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仅用特殊益生元代餐来减轻或消除饥饿感的方法。此外,具体的临床试验中,辟谷的标准也各自不同,有每日仅喝100mL蜂蜜的[6];有不吃任何东西仅饮水的[7];有每日进食300g水果的[8];还有的未说明如何控制热量摄入的。上述情况说明,厘清辟谷的含义,对于辟谷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本文拟从文字本义、历史溯源、修炼技术、修炼体验4个方面着手,对辟谷的涵义进行分析研究。

文字本义

辟,《说文解字》云:“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表示服从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中将“卩”解释为“瑞信”,就是玉石做的凭信;“辛”,甲骨文,取象于古代的一种刑具,针对犯罪而用;从口,即用口(语言)将规则说明。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认为“辟合三字会意”,它包含凭信、服从(节制)、言语(表述)三层涵义,因为法是公众认同的规则,公众都要服从。辟,在名词“法”涵义基础上,用作动词,表达“执法以预防犯罪”之义,进而引申为“清除”的意义,组词如“辟人”“辟恶”等。

谷,古文作“穀”,其形旁为“禾”。禾,《说文解字》云:“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所以“禾”为偏旁的字,均为草本植物。“穀”则是指带有“果皮”的果实,《说文解字》说“穀,百穀之总名”,它是所有谷类的总称。

因此,单从字义分析,辟谷,可以直译为“节制谷物”或者“去除谷物”。也就是说,辟谷意味着控制谷物摄入,或者不食谷物。

历史溯源

历代文献中,辟谷涵义果如上所述吗?笔者首先选择二十四史进行分析研究。二十四史为官方修订的重要历史文献,可信度较高,也能大致反应撰写史书的时候,对于辟谷的认识。

1.文献线索从《二十四史》[9]中,笔者查到的“辟谷”,其出现的特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点:①所在章节,“隐逸”“方技(伎)”“方术”占据统治地位;②出现辟谷,文中前后关联内容必然伴随“导引”“服气”“练气”“饵”等方法;③主要出现于《宋史》以前,包括《宋史》。其所属文献,摘录如下:《史记·留侯世家》云:“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后汉书·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云:“颍川郄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名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呼吸吐纳……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

《梁书·方术列传第四十五·处士》记载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志第十》云:“授谦之服气导引口诀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殊丽”。《北齐书·列传第四十一·方伎》云:“道荣……辟谷,饵松术茯苓,求长生之秘”。《南史·列传第四十七·沈约范云》云:“子旋,字士规……以母忧去官,因蔬食辟谷,服除,犹绝粳粱”。《南史·列传第六十六·隐逸下·陶弘景》云:“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列传第七十六·隐逸·徐则》云:“亦行辟谷道引,以松水自给”。《北史·列传第七十七·艺术·道荣》云:“道荣……辟谷饵松术茯苓,求长生之秘”。

《隋书·志第三十·经籍四·集佛道》云:“道经者……又有诸服饵、辟谷、金丹、玉浆、云英,蠲除滓秽之法,不可殚记”;“陶弘景者……修辟谷导引之法”;“寇谦之……为天师……又使玉女授其服气导引之法,遂得辟谷,气盛体轻,颜色鲜丽”。《隋书·列传第四十二·隐逸·徐则》云:“因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时有建安宋玉泉、会稽孔道茂、丹阳王远知等,亦行辟谷,以松水自给”。

《旧唐书·列传第六·辅公祏》云:“乃与故人左游仙伪学道辟谷以远其事”。《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四·卢藏用》云:“卢藏用……学辟谷练气之术”。《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云:“道士司马承祯……事籓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新唐书·四夷附录第三》云:“《皇灵》,述延年辟谷”。《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云:“(陈抟)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种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云:“刘易……习辟谷术”。《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中》赵自然梦中学习辟谷,“谓曰‘汝有道气,吾将教汝辟谷之法’。乃出青柏枝令啖,梦中食之。及觉,遂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惟生果清泉而已”。《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云:“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2.辟谷具有明确的道家印痕方技(伎),与方术同义,在中国古代是医卜星相炼丹等技术的统称[10]366。中国历来就有“道医同源”的说法;炼丹是极具代表性的道家修炼技术;至于占卜星相之术,在道家典籍著作中,也多有涉及,是古人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自古至今中国多隐士,其思想渊源本于“道家”。由此可知,在古代主流意见辟谷属于道家,书中辟谷所涉及的人物有张良、左慈、陶弘景、寇谦之、司马承祯、柴通玄等,无一不是道教中响当当的人物,也正于此高度吻合。3.辟谷并非独立修炼技术辟谷当属道家之术,在史书中总与“导引”“服气”“练气”“饵”等同时出现,两者关系密切。根据史书记载,凡行辟谷之人,必然同时运用“导引”“服气”“练气”“饵”之术。这恰恰说明“辟谷”从来不单单是“不吃谷物”这样简单的修炼方式。

导引,最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将导引与针、灸、药、砭石、推拿疗法并列,现代也被称为“中医气功”。服气、练(炼)气则是极具代表性的道家修炼技术,其操作要领和中医气功同,从三调(调身、调息、调心)操作技术入手,达到三调合一状态;不过服气炼气之目的在于“长生”。

《南史·列传第四十七·沈约范云》中的记载,是二十四史中唯一将辟谷用于道家范畴之外的例子“蔬食辟谷,服除,犹绝粳粱”,但从此例能够看出,辟谷,至少在南朝,并不拒绝“蔬食”,仅仅是“绝粳粱”,即不吃米面主食,但可以食用其他诸如蔬菜类的草本食品。服饵,则是服用耐饥的中药,沈晓东等[10]总结认为,辟谷所选药物多为补中益气、滋阴厚味以及通阳利浊之品。在道家经典以及中医古籍的记载了许多辟谷时服用的中药组方。

由此可见,史书中所说的辟谷从来都不是单独使用的修炼技术。与不食或者少食五谷同时使用的是“导引”和“服饵”技术。如果考虑到服饵为道家人士特有修炼方式的事实,亦即在服饵的同时,他们同时也会行服气导引(中医气功)之术。4.辟谷主要出现于宋朝之前有关辟谷的史书记载元明清后中少有出现,可能与道教本身的发展或者传播有关:《道教经典略论》[11]中,董氏按照道教派别论述道教经典,涉及正一派、外丹派、楼观派、内丹派、雷霄派的道经经典以及劝善书均止于宋元时期;詹石窗[12]在谈论道教派别时,也仅涉及到宋元时期出现的道派。道教发展的高潮在唐宋,所以唐宋之后,史书未见辟谷记载也并非意外。

修炼技术

辟谷源于道家修炼技术。流传至今的主要是明朝前期(1445年)编纂的《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明建朝于1368年,距离宋朝大约100多年的历史,故而明道藏总体反映了宋朝之前(包含宋朝)的道教发展情况。这与二十四史中“辟谷”并未出现于明史和清史也相吻合。为研究方便,笔者选用宋朝编纂的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13]作为研究道家修炼技术的文献,大致能够反映出道教修炼所言辟谷的范畴。两套古典丛书,二十四史为官方修订的重要历史文献,可信度较高;辟谷源于道家,《云笈七签》为《道藏》缩编精华,也能大致反应道教对于辟谷的认识。

1.辟谷并非固化的表示修炼之词汇在该书中直接以“辟谷”形式共出现9处,在经教相承部中1处,介绍司马承祯,行文同史书记载;与太仓相关的共有3处(1处出现在注文中,2处介绍辟谷时采用的服气操作技术);道教人物介绍中有5处,涉及硃库(久服石春辟谷符水)、宋玄白(入括苍洞,辟谷服气)、孙思邈(辞以辟谷服气,惟饮酒尔)、聂师道(花木甚异,采樵者时或见蔡真人在其间。师道喜之,乃辟谷七日)和谭峭(得辟谷养气之术,惟以酒为乐)。

可以表达类似“不吃五谷”含义的词汇,在《云笈七签》中很多,包括“断谷”(18处)、“绝谷”(14处)、“绝粒”(30处)、“休粮”(14处)、“去谷”(1处)、“却粒”(3处)、“不食(不食五谷)”(77处)等。断谷出现18处,与服气相关的7处;与“三尸”相关的3处;篇名2处;与服气食饵相关的6处。绝谷出现14处,篇名4处;与服气相关的7处;与服气食饵相关的3处。绝粒出现30处,与服气相关的24处;与服气食饵相关的4处;篇名1处;与“三尸”相关的1处。休粮出现14处,篇名1处;与“三尸”相关的1处;与服气相关的11处;与服饵相关1处。去谷出现1处,与服气相关。却粒出现3处,与“三尸”相关的2处;与服气食饵相关的1处。不食(不食五谷)出现77处,其中道教人物介绍35处。其余42处中,与神仙相关的有4处;与服气相关的27处;与“三尸”相关的1处;与食饵相关的5处;表示一般意义上的“不吃”的有5处,如“夫人身匪瓠瓜,焉能不食”“预先一日不食五辛”等。介绍人物的35处,皆与道教神仙相关;其中明示与服气相关的4处。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表达“控制谷物摄入以至不吃”意思的词语,在《云笈七签》中很多,辟谷只是其中一个不太常用的说法。辟谷自明清之后甚少出现,而在当今为人熟知,考察其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气功热潮关系密切。无论在道教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辟谷,都与服气(导引)密切联系,同时发生。

2.道家修炼中服气与辟谷关系解读如此,既然“辟谷”与服气(导引)关系密切,要确切了解辟谷的内涵,从“服气(导引)”原理入手,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云笈七签》中,有关“服气”的论述比比皆是,这属于道家特有的表示修炼技术的词汇。有关服气的原理,依照道家理论,可以概括为四类。

2.1服气是神仙的特征《云笈七签》中引用《孔子家语》之文“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此外还引用《黄帝内传》之文“食风者灵而延寿,食谷者多智而劳神,食草者愚痴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气者长存而得道”,说明服气的重要性。食气(服气)能够长寿,不食能够登仙。所以通过“服气”修炼,进一步达到“不食”的地步,才能成为“神仙”。《庄子·逍遥游》如是描述神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中“不食五谷”是神仙的典型特征之一。道家修炼的目的恰恰在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2.2服气(服元气)是实现长生不老的重要途径道家有“返本还源”才能长生不老的基本认识,如《服气精义论·服气论第二》认为“胎既诞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动矣,而本质渐弊”。因此如要长生不老,就要服元气,元气具有“专气致柔”之功效。《太清中黄真经·内养形神章第一》中强调要“但服元和除五谷”,强调服元气而不食五谷。

2.3服气是消除五谷负面作用的重要方法服食五谷是导致寿命损减,疾病层生的重要因素。如《云笈七签》中认为“杂食者,百病妖邪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太清中黄真经·谷实精华章第八》认为“谷实精华与灵隔,缠罗六腑昏诸脉,元神不返欲何依?子心未达焉能测”。此外,道家的三尸理论,也与食五谷有些关联,因为食五谷,助长三尸之力。如《太清中黄真经·食气玄微章第二》云:“一者上虫居脑宫,万端齐起摇子心,常思饮膳味无穷,想起心生若病容;二者中虫住明堂,遣子魂梦神飞扬,或香或美无定方,或进或退难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败食谷粮,子若知之道自昌;三者下尸居腹胃,令子淡泊常无味,静则心孤多感思,挠则心烦怒多起,使人邪乱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虫弃,得见五牙九真气”。因此,为了预防疾病伤身,情志害人,辟谷服气既是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达到一定修炼水平的重要标志。

2.4治疗疾病的需要如《服气疗病》中讲到“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趣。又宜空虚,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疮节,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所以服气疗病时,为避免“气的结滞”,或者生疮,需要控制饮食,“辟谷”以行气。

由上可见,修炼服气是隐藏在辟谷之后的关键因素。上述4种原因其最终指向是道家修炼之士所追求的“长生不老”,其最根本方法在于静坐、服气,而非辟谷,辟谷只是副产品。当然,道家的服气技术,从中医气功学三调操作分析,有所偏重。总体说来偏于调息和调心技术,所以并非所有功法都与辟谷合拍,过于刚猛的调身操作与辟谷不太吻合。

修炼体验

服气操作是典型的道家气功功法,以调息、调心为主要操作内容。在《中医气功学》[14]中明确指出,练功时不能处于过饥或过饱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一般练功人的意识很容易聚焦于胃肠道感觉,从而影响“三调合一”[14]状态的实现。而这种状态恰恰是气功修炼所必需的的基本境界。这提示通常情况下,尤其对于没有修炼经验的人,最好不要马上进行“辟谷服气”操作。但是,随着修炼经验和体会的逐渐积累,一定时期内的断食状态反而有利于“三调合一”状态的深化发展。所谓三调,包括调身、调息和调心,修炼水平的提升,必然伴随着主动调控身(姿势和动作)、息(呼吸)、心(心理状态)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三调操作内容的精细化;一个是感知水平的细微化,两者互为支持。从这个角度看,断食状态相当于提高了服气调控的初始水准,如果能够在修炼时忽视甚至无视肠胃的感觉,也即意味着修炼者水平的提升。可以说,断食状态的保持与服气水平的提升能相互助益。因此,能够耐受断食状态的修炼者,可以选择在一定时间段内“服气辟谷”。弘一法师曾写断谷日记,详细记载其前后20天,包括中间7天完全不食时候的各种体验,他感受到之前从来没有的修炼体会,身心宁静祥和[15],这说明断食对于身心修炼的促进作用。中医历来有“气满不思食”的说法,也恰恰是说明修炼水平达到一定境界后所自然出现的身心反应,这意味着辟谷服气应当具有扎实的修炼基础。

在辟谷状态下,由于胃肠道没有了食物的负担,修炼者更容易体会到神清气爽,内心愉悦的感受,因为此时修炼者,相较于平时饮食状态,具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气血,配合以往修炼所积累的调控能力,也就能更容易进入和保持“三调合一”的状态。

讨论

辟谷成为广为人知的词汇,体现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养生的需求,但是不能就此迷信或者神化“辟谷”。辟谷有历史沉淀,其真实涵义也当本于历史。如果混淆辟谷的涵义,不仅无助于辟谷的传播,反而会贻害无穷。因此,厘清辟谷的真实涵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首先应当明确,“辟谷”一词来源于道家,但“不吃五谷”并非道家修炼之法,“服气辟谷”才是真正的修炼之术。根据史书与《云笈七签》的记载,达到“不食五谷”的状态,尚有食饵、服箓(咒)、服石、服水等达到“辟谷”状态;还有聂师道“闻花木之异香”而不思食等。

但正如《云笈七签·服气十事》所说“服气吃诸汤药等,为初学人气于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两胁胀满,以此药散气。或言初学人力微,服饵助道,或言益气道也。且初学不可不知,久久总不用为妙”。

服石是一种特殊的食饵方式,药饵主要由金石类药物组成,历史已经证明,效果并不好;至于服箓(咒)与服水,考虑到道士天天功课修炼的事实,其达到“辟谷”状态与平时积累关联密切,而聂师道之“闻香而不思食”也恰恰可作为此的一个注解。因此传统“辟谷”,重在“服气”修炼,而非不吃食物。达成辟谷的最佳方式还是“服气”,即使使用服气之外方式达到辟谷状态时,也需要“服气”。

其次,达到“辟谷”状态可有方法与步骤。如《云笈七签·释斋有九食法》中认为“一者粗食,二者蔬食,三者节食,四者服精,五者服牙,六者服光,七者服气,八者服元气,九者胎食”,并进一步解释“粗食者,麻麦也;蔬食者,菜茹也;节食者,中食也;服精者,符水及丹英也;服牙者,五方云芽也;服光者,日月七元三光也;服气者,六觉之气,太和四方之妙气也;服元气者,一切所禀三元之气,太和之精,在乎太虚也;胎食者,我自所得元精之和,为胞胎之元”。这说明,古代修炼者已经认识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修炼步骤。

综上所述,辟谷当是“服气辟谷”之简称,具有明确的修炼涵义。应强调辟谷过程中的服气修炼和服气修炼自然而成的“不食”状态。前者,结合现代医学,可相当于限食疗法(热量控制)和服气(医学气功)疗法的复合方法;后者则为中国传统所特有之方法。因此,辟谷是为达到或者促进修炼境界而设,或者是修炼境界达到一定水平层次的客观标准之一。

从服气辟谷的科学研究出发,可将其明确为中医气功疗法与限食疗法的复合疗法。这对于今后展开严格的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限食疗法已经被证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服气辟谷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具有中医气功特色的研究。如适宜辟谷的功法的特质分析与技术提炼;在此基础上,研究习练水平与辟谷所带来效果的关系;同时从因材施教理念出发,探讨不同人群的适宜功法技术体系。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作者:刘峰赵勇李巧林陈全福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