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
发布时间:2019-03-31 00:00:00
发布时间:2019-03-31 00:00:00
张锡纯诊识数脉探析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其“脉理精微,在体难辨,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临床难以掌握,因此传承和研究脉诊,是中医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清代名医张锡纯所著,经统计,该书中共39首方药、69例医案涉及数脉[1]。笔者总结该书中对数脉记载,探讨张锡纯对数脉的认识,概述如下。
脉数主虚
1.脾阴受伤
张锡纯对数脉的理论认识,以脾脉主和缓为出发点。认为脾脉缓大,为太阴湿土之征象,若脉数必是脾阴受伤,治疗宜滋养脾阴,“于
2.元气虚极
张锡纯经过多年临证,指出气虚与数脉的关系。“世俗医者,遇数脉之证,大抵责之阴虚血涸。不知元气虚极莫支者,其脉可至急数”。气虚无力鼓荡血脉,则虚以自救,奋力鼓博而为数,然按之无力。愈虚愈数,愈数愈虚,元气虚极则脉数急。并通过临证细心体验,发现“凡治虚劳之证,固不敢纯用补药,然理气药多于
3.血虚有热
张锡纯治疗室女月闭血枯颇有心得,认为室女月闭血枯服药愈者甚少,非其病难治,乃治之不得法。“血虚者必多灼热,固用
4.阴虚及阳,阴阳不相维系
张锡纯诊治阴阳两虚之证尤为重视脉诊。一人,年二十余,其脉上盛下虚,两寸摇摇,两尺欲无,数至七至,辨证为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上热下凉之证,予既济汤一剂而醒,又服两剂遂复初。又一妇人,劳心后伤心,喘逆大作,其脉浮而微数,按之既无,辨证为阴阳两虚之证。“脉数者阴分虚也,无力者阳分虚也”,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亢盛,鼓荡气血,脉流薄疾而为数,此数,多见虚数;若阴虚不能内守而阳气浮越者,脉可浮数,但不任重按。
5.肾阴不能上潮
张锡纯在阐发西方医学“心有病可以累肺作喘”的观点时,首先从西方医学角度进行解释道:“盖喘者之脉多数,夫脉之原动力发于心,脉动数则心动亦数可知。心左房之赤血与右房之紫血,皆与肺循环相通。若心动太急,逼血之力过于常度,则肺脏呼吸亦因之速过常度,此自然之理也”。但从
脉数主实
1.阳明热炽
张锡纯临证遇阳明热炽,兼人素有内伤,或元气素虚,其脉虚数者,皆投以白虎加
2.热药所伤
张锡纯有一医案,妇人临盆努力过甚,
3.肝风内动
张锡纯治小儿风证方中载有一医案,一幼儿,仲夏出生,夜间忽患肝风,抽动喘息不知啼,时天气干旱燥热,诊视其脉数身热,辨证为“肝风内动”,先用急救回生丹吹入鼻中,后予定风丹数次灌下,一剂风息而病愈矣。
4.热砖外熨,寒邪内陷
张锡纯治气血瘀滞肢体疼痛方中载一病案。邻村患者某,年近五旬,资禀素羸弱,冬季饮酒后冒寒步行回家,途中腿麻不能行走,遂坐凉地休息,至家后腿疼,热砖熨腿疼益甚,自服发汗药后病又剧增。张锡纯诊视其脉弦细,至数微数,辨证为“热砖熨而益疼者,逼寒内陷也;服发汗药而益疼者,因所服之药散肌肉之寒,不能散筋骨之寒,且过汗必伤气血,血气伤,愈不能胜病也”。遂予活络效灵丹加减而愈。
现将张锡纯对数脉认识总结如下:见表1。
表1张锡纯对数脉认识
小结
既往文献研究中,多数学者关注张锡纯学术观点、杂病辨治经验、用药及组方特点等方面,对其诊法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2]。实际上,张锡纯临床辨证治疗非常重视脉诊,据统计,《医学衷中参西录》[1]对脉诊的描述共计2473处,既有单因素脉,也有复合脉。脉象描述多出自该书中临床医案,或为阐释病机,或为分析病证。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张锡纯对多种病脉具有深刻独到的认识,至今对于临床诊疗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对数脉脉象最早描述见于《脉经》云:“去来促急”,批注为“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近之名”,点明了数脉的特点[3]。此后历代医家对数脉的确定主要以“至数”为主要标准,然对数脉之主病确各有不同理解。张仲景《
现代研究表明[8]:脉数多见于快速
张锡纯临证不拘泥于常论,对数脉主病有新的阐述,值得后学者探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王云凯,杨医亚,李彬之,校点.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张会文,沈鹰.张锡纯学术思想的研究现状.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68-1170
[3]唐亚平,侯恩存,杨宏宝,等.论数脉的脉象与主证.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302
[4]王存芬,陈玉萍.《
[5]朱昊如,杨毅恒,贾子尧,等.《临证指南医案》数脉及弦脉医案诊治规律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7,14(7):95-98
[6]周唯.张锡纯脉诊经验摭拾.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109-110
[7]贾建义,汪向红,傅大治,等.张锡纯的脉诊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3):886-890
[8]程奕,岳沛平.数脉的形成机理及现代临床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58-60
[9]李芳,黄春林.试论脉“愈虚愈数”.中医药学报,2005,33(4):1-2
[10]唐亚平,贾微,杨宏宝.数脉与生理性因素的相关性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896-1897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靳贺超刘晓聂金涛董尚朴于文涛潘莉
上一篇 : 中医痰迷症与怔忡病
下一篇 :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