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名医陈乾初奇法治瘟疫

发布时间:2020-09-07 00:00:00

江苏常州曾有一位奇法治瘟疫的名医陈乾初。陈乾初(1892—1969),江苏常州湖塘人,医德医术被广为传颂。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院志》“人物传略”中,陈乾初被列为第一位。

陈乾初青年时曾为塾师,对古典文学颇有修养,能写一手好行书。因过度用功,致使其身患重病。为治疗疾病,陈乾初赴苏州名医曹沧洲处就医。曹沧洲(1849—1931)是清末民初名冠吴中的一代名医,精于内科,“多著奇险,远近求诊者日以百计”。他曾奉召入京,与陈莲舫共同为光绪皇帝治病,还用“萝卜籽三钱”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

就医期间,陈乾初居住于曹宅,感其大医精诚,便请求拜其为师。曹沧洲因念陈乾初古文基础较好,便收其为门徒。三年后,陈乾初病愈康复,学医也有所成就,便返归家乡,初业内外妇幼诸科,后专攻中医内科。陈乾初继曹沧洲之学,博览医药文籍,加之勤奋实践,学验俱丰。

从20世纪40年代起,陈乾初已成为常州闻名的中医之一,他凭其名望应邀在“长年医局”定期坐诊。此医局是当时常州著名的慈善医疗机构,人才众多,财力雄厚,影响深远,所邀者亦皆本地医界硕彦,应邀者以能入医局为荣。被聘医生不支薪金,免费施诊。病人就诊,只需付挂号费,诊金药资免收。

瘟疫,古时称为时行、时疫、疫疠、疫,是指感疫疠之气构成的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据《中国疫病史鉴》载,自西汉以来,中国至少先后发生过321次瘟疫。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者对瘟疫的治疗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陈乾初在继承传统中医治疗瘟疫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1941年,常州瘟疫流行,因一些医生治疗不得法,死者甚众,而陈乾初独用“蒸变化浊芳香辟秽由营达卫法”治之。患者闻到药味,就感觉轻快一些;服用此药,好比饮用乳浆;服完此药,病除康复者居多数。自此,群众对陈乾初颂声载道,陈乾初的声名益扬。人们常言“良药苦口利于病”,而陈乾初却做到了“药以适口者为补”“良药不苦利于病”,这正是他出奇制胜之处,对于当今防疫抗疫倡导的“精准施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的前身是湖塘联合诊所,在以“政府领导、自愿结合、集体经营、民主管理”的原则下,湖塘联合诊所于1952年3月开业,当时仅有13名社会个体医生,已届花甲之龄的陈乾初亦在其中,兼任协源布厂特约中医。自陈乾初进诊所后,慕名而至的病号日增。

陈乾初一生仅收两名学徒,其中有一名学生盛有恒,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是较为有名的中医师,曾在常州医专中医班任教;另一位是他的儿子陈同生,他陪随其父一同诊病,坐在医桌旁听他父亲轻声说出药名和剂量,陈同生用毛笔写出中药方。

经陈乾初诊治的疑难危急重症病例颇多。当时的武进县鸣凰乡有一患者翁某,患小便癃闭症,初服中药,不见成效,后进医院,屡用手术导尿,虽暂通小便,终不得愈,痛苦万分。后来,翁某慕名找到陈乾初。陈乾初用疏肝理气法一剂,翁某小便就逐渐流畅,终而得愈。

京杭大运河畔的青果巷,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称,先后走出过百余名进士和一大批名士大家。青果巷也曾是杏林春暖的一块宝地,这里有闻名的先医祠,产生过中医教育家、中医血液病科开拓者徐衡之,著名的中医学者兼诗人唐玉虬,江苏省名中医、针灸专家陈士青等。陈乾初的诊所就在这条青果巷内。据陈乾初家老宅邻居、87岁的蒋锷初回忆:“陈乾初是我父亲一代的人,他常年在湖塘及附近农村行医,口碑很好,新中国成立后迁到城内青果巷居住并行医。”

陈乾初对患者不分贫富尊卑,一视同仁,态度和蔼,服务周到,深受群众信赖,业务繁忙,登门求医者整日不断。他躬耕杏林几十载,始终把活人济世之术作为积德行善之业,处处以患者为重,在常武地区享有较高声誉,也为常州积淀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添彩。1969年,陈乾初仙逝,享年77岁。斯人已逝,厥功甚伟。后人仰止,岂不奋之!(单德成陶镜月)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