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导引法 理论基础功法举隅历史起源 功法举隅

发布时间:2021-08-20 00:00:00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在当令节气期间,通过导引吐纳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传统导引养生法。该方法是在中医天人合一和顺时养生等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人自身的形神统一和人与自然的统一。顺时养生则是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养生理论。在此基础上,中医学和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节气养生理论方法,唐末宋初陈抟老祖编创的节气导引法,更将导引、节气、养生、治疗融为一体。

理论基础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天人合一思想是宇宙自然和人体生命现象的有机统一,其将宏观与微观相连,探究其中相通的原理。宏观查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万物的生长、发展、运动;微观来看,人体的生命活动亦依赖于气的推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人居其中,禀受天地之性,与天地相通。

顺时养生揭示了人体盛衰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顺应四时变化规律调摄人体,才可阴平阳秘、五脏和谐、气血和调。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应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不同季节,阴阳消长不同,所对应脏腑不同,为求平衡,养生之道亦不同。在同一季节当中,不同节气的自然界气候也不尽相同。节气养生就是在四季养生基础上,对二十四节气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后逐渐形成的更为精细的养生法,可从饮食、运动、药膳、防病治病等多方面指导人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节气养生的具体操作方法,亦是顺时养生的重要分支。

历史起源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源于唐末宋初,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刊行于明武宗正德丙寅年(1506年)的《保生心鉴》是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最早文献记载。该书以《圣贤保修通鉴》为基础,参考《礼记月令》及《素问》《灵枢》《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十四经发挥》等书,经反复研究,“并采活人心八法,命善图者缮形摹写”编撰而成。书中对“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即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做了重点介绍,对每一导引法及主治病症叙述详尽,配有精美图谱,对后世影响较大。《万寿仙书》《万育仙书》《遵生八笺》等亦刊载。至清朝,二十四节气导引术被编入《四库全书》《中外卫生要旨》等书中,因而得以传承发展。

功法举隅

大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是从每年的7月22日前后开始,到8月7日前后结束。自然界在夏至时达到阳的顶点,此后由于长时间的高温与日照,致使地面的大量水分蒸腾上升,湿、热交加而形成暑热、暑湿,程度渐增,故有小暑、大暑之分。

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故湿气重者,病多在脾;胃喜湿而恶燥,故热重者,病多在胃。故中暑之人多呕吐泄泻、身重等消化系统之症状。又因心在五行属火,脾胃在五行属土,根据火土相生的理论,脾胃为心之子。夏至之后,火的升、开之势已达顶点,并开始逐渐转为合、降的趋势,故在此时加练脾胃乃为顺时养生之法也。大暑踞地虎视式,其练习方法与峨眉派脾脏小炼形的导引术如出一辙,有调理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

大暑踞地虎视式主要锻炼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经。该法以两手拄地、固定不移,左右转身并配合怒目虎视的动作,可使丹田之气升于胸中,而头身转向前方时,真气则又降归丹田。如此头身左右转动,真气则在体内随之升降,可以促进膈肌运动,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长期习练大暑踞地虎视式,可以有效防治头项疼痛强直、胸部闷胀疼痛、背部困重疼痛、咳嗽、气喘、臂痛、皮肤麻木、小便频繁、恶寒发热等症状,亦对腰脊疼痛强直、腹胀、胁痛、纳呆等症状有较好防治效果。(代金刚宋军张明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