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2-05-13 00:00:00
发布时间:2022-05-13 00:00:00
•王居易教授强调经络与脏腑作用同等重要,临证时不赞同将经络辨证与中医内科八纲、脏腑等辨证思路割裂。脏腑经络一体化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临证依据。
•经络气化异常与临床症候表现及经络诊察的异常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这是经络医学理论经络诊察与症候结构分析、辨经、选经、选穴之间的逻辑关系。
经络气化是气血在渗灌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过程中,通过三焦气化综合完成的物质转化过程,其间伴随着复杂的物质代谢和能量消耗,主要是阴阳、气血之间的互转。而在六经中,每条经络自身所承载或具备的气化功能不同,因此对各经气化功能特点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居易教授强调经络与脏腑作用同等重要,临证时不赞同将经络辨证与中医内科八纲、脏腑等辨证思路割裂,反对针灸临证忽略经络辨证以及经络气化之功。其在临床中注重察经以了解经络气化功能的状态,强调经络气化是将经络气血特点与所连接的脏腑功能相统一,脏腑经络一体化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临证依据。
本文以太阴经气化为切入点,结合案例讲述了王居易教授太阴经气化理论及临证应用,通过泻实、补虚、补泻兼施等特定穴组合,诠释了从太阴经气化出发,建立“辨经—选经—选穴”的针灸临证思维,也为理解和应用太阴经气化理论提供了思路。
太阴经气化的特点
太阴经承接和化解湿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六气,则为风、寒、暑、湿、燥、火,内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六脏与六气相联系的路径则为六经。《灵枢·经别》曰:“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可见经络不仅使机体内部整体保持平衡,还使人与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统一,形成“天人合一”的中医学整体观念。
根据太阴经承接和化解湿气变化和伤害的功能特点,太阴经气化功能不仅需要脾气运化,还靠肺气调节,同时也需要互为表里之阳明经对湿气的吸纳协助完成。因此病因病机属诸湿肿满、气机不畅者,临证可见喘咳胸满,多与手太阴经气化功能相合;腹部胀满不适,或足跗肿胀,或小便频数不畅,多与足太阴经气化功能相合;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等,皆可从手足太阴经论治。
太阴经气化体现“开”的机能
太阴居阴分之表,其气化特点为“开”。其含义如下:首先太阴主宣发、输布营阴津液,凡气血化生、血脉周流、津液四布,都是太阴经的作用;其次太阴经具有行气化湿的功能,这有赖于肺脾两脏宣发、运化功能的协同作用。
太阴经病,乃失其宣散、输布、运化之功所致,亦即“开”的机能障碍所致。如水津不能输布,则见腹满时痛、呕吐下利不渴,是太阴脾运失职,当“开”不开;而喘满、咳嗽,是太阴肺气不开所致。
手足太阴经经气相互灌渗汇通
太阴经分属手足,手太阴肺经的功能与肺脏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肺主一身之气,与心相辅相成,发挥对人体代谢节律进行控制的重要作用。手太阴经经气变动,临证可见咳嗽气喘、皮肤病、小便不利等症候。足太阴脾经内属脾脏,人体一切营养物质的摄入、吸收、代谢、转输、布散等功能都由其承担,同时,还对人体精神意识以及记忆力的保持起着重要作用。足太阴经异常,可见消瘦易倦、记忆减退、营养不良性贫血以及慢性出血等病候。
王居易教授认为,六经之中手足同名经两经之气相互灌渗汇通,其临床功用存在同化性、趋向性和互助性。《周易·乾》中首次提到“同气相求”的概念,太阴经亦是如此。正是由于手足同名经具有同气相求的特性,因此手足同名经中任何一条经络为病,都极易影响到另一条经络,出现同名经“共振”或“共鸣”。因此,临证手足同名经同取,能将手足同名经气化效应最大化,极大调整手足两经逆乱之气机。
手足太阴经可取对穴用于治疗
尺泽、阴陵泉
尺泽、阴陵泉为手足太阴经之合穴。王居易教授对“合主逆气而泄”的解释为:“气”泛指本经或同名经气机,“逆”为发生变动、所生逆乱而致气机失调;“泄”意为泻实,亦可解读为调整本经逆乱之气机。因此,尺泽、阴陵泉穴调整太阴经气机运行,能化湿利水,治疗范围广。
太渊、太白
此二穴为同名经原穴合用。《内经》认为原穴为本经与人体原气相连接的部位,对人体原气的运行、数量、流量以及调控有重要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意味着五脏六腑有疾病时都可取原穴治疗。
原穴的结构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靠近动脉分支:相当于脉节,动脉位于体表表浅部位,脉动处可调节人体的能量、热度。二是靠近腕踝关节:由于大多原穴位于腕踝关节处,其活动量、力度、频率都大于其他穴位,其消耗气血和使用频次都远远高于其他部位,气血的供应量最大,需求最大。
王居易教授认为阴经原穴具有温阳益气之功,而阳经原穴具有温阳行气的作用,以行为补。
太阴经气化的临床意义
经络气化异常与临床症候表现及经络诊察的异常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这就是经络医学理论经络诊察与症候结构分析、辨经、选经、选穴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太阴经气化与其本经或其同名经察经异常以及临床症候表现之间得到相互印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得临床辨经、选经精准契合,提高临床疗效。
典型医案
案一
患者,女,32岁,2020年10月8日以“四肢内侧皮疹伴瘙痒1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1月前因淋雨着凉后,夜间出现皮肤瘙痒,程度尚可忍耐;至第二天晨起后发现四肢散发皮疹,以内侧尤甚,伴瘙痒,近1月内患者未予特殊处理,后皮疹逐渐泛发,瘙痒加重,皮损处少量液体渗出,于外院诊断“湿疹”,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每日2次,用后仍有瘙痒,其余未有明显不适,欲求针灸治疗。刻下症见:四肢皮疹,内侧尤甚,色泽鲜红,皮损增厚,破溃处有少量渗出,食纳可,夜眠因皮疹瘙痒较差,二便尚调,舌红,苔稍腻,脉弦数。诊断为湿疹。
察经:手太阴经太渊结络,孔最处可触及结节,尺泽处可触及较大结节及压痛;足太阴经太白处可触及脆络,三阴交处可触及明显压痛,地机以及阴陵泉处可触及压痛及结块。
辨经:病在太阴经,选经为太阴经。
选穴:针刺双侧尺泽,阴陵泉。均采用0.25×40mm毫针进针约30mm,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双侧太阴经循行处皮疹予点刺、围刺放血,每日1次。
至第7诊时,患者诉皮疹范围未再扩大,瘙痒较前稍有减轻,皮损处色泽较前转暗。复察经络:手太阴经太渊结络同前,孔最处结节较前减小,尺泽压痛较前减轻;足太阴经太白脆络大致同前,三阴交处压痛明显减轻,地机以及阴陵泉处压痛及结块大致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予针刺双侧太渊、太白,经10次治疗,患者四肢皮疹消褪,并停用外用激素药膏,随访1月未再复发。
按此案为新病,病因明显,乃外感湿邪发为皮疹,并有规律地沿太阴所循行部位分布;察经时可见手足太阴经明显异常;患者症状、察经结果与太阴气化功能三者完整对接。由于本案病程较短,察经未发现其表里经阳明经异常,说明病邪仍在表,未进一步入里化热,察经异常提示以实证为主,故仅取病变所累及的太阴经遣方选穴。取尺泽、阴陵泉行气化湿,祛湿止痒效果显著;治疗1周后,患者皮损色泽变暗,察经实证得以缓解,但随着病程迁延出现本经气血不足,故选取同名经原穴太渊、太白补益本经气血,收效甚佳。
案二
患者,男,56岁,以“双下肢水肿1月余”为主诉,于2021年1月31日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活动力弱,在家摔倒,急送至北大医院急诊,诊断为“双侧基底节区新鲜腔隙梗死灶”。予对症治疗,患者下肢无力症状较前改善,但逐渐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未发现血栓,欲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诊。刻下症:双下肢力弱,有轻度可凹性水肿,纳差,舌淡,苔腻,脉沉细。辅助下肢深静脉彩超及超声心动检查,诊断为“下肢静脉瓣功能减退”。
察经:手太阴经太渊处结络空虚感,孔最处可触及结络,尺泽处可触及结节伴随压痛;足太阴经公孙处可触及脆络,三阴交处可触及串珠样结节,阴陵泉处可触及压痛及结块。
辨经:病在太阴经,选经为太阴经。
选穴:针刺双侧尺泽、阴陵泉、孔最、地机、太渊、太白。其中太渊、太白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约20mm,余穴位均采用0.25×40mm毫针进针约30mm,上穴均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
连续10诊后,患者下肢水肿较前明显好转,复查下肢静脉超声基本同前;但仍自觉下肢力弱,察经结果大致同前,上穴基础上加温灸双侧太渊、太白穴。
上穴组15诊后,复察经:手太阴经太渊结络空虚感好转,孔最处未触及结络,尺泽处压痛减轻;足太阴经公孙处未触及脆络,三阴交处串珠样结节明显减小,阴陵泉处压痛减轻;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行走力量较前明显改善。随访1月未再复发。
按本病乃中老年患者,太阴经邪气盛,同时存在本经气血的亏虚,首诊察经可见手太阴经太渊处结络空虚感,足太阴经公孙处可触及脆络,结合四诊搜集的症候表现,提示患者太阴经气化功能低下,属于太阴本虚标实证。此时若单纯调整本经逆乱气机而不补益本经气血,恐收效不佳。故在本案治疗中,除了使用尺泽、阴陵泉合穴同用,取其行气化湿功效以外,最重要的是针对其正气不足的病机,选取太阴经原穴太渊、太白,行补益之功,更加之艾灸以壮火之源,以消阴翳。本案在察经帮助下准确判断太阴经的气化状态,扶正祛邪同施,取得佳效。(孟笑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上一篇 : 熊继柏运用通腑治脏法治验三则
下一篇 : 中医学一证多方的困局 六经辨证体系与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