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经气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2-08-23 00:00:00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及足阳明胃经,以及相关的络脉、经别、经筋、皮部。王居易老师认为,经络的气化与相联属的脏腑气化作用相承,五脏六腑为经络气化提供精微物质基础,决定经脉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特征。手阳明大肠经所联属的腑,不仅包含消化道的下部——大肠,还包含上部——食道部分。古代没有“食道”的名称,食道与大肠均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腑的特点,古代文献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的20个穴位中有13个穴位都能治疗吞咽困难、食不下、食则呕等病症,可见这条经所联系的脏腑与食道有密切关系。从表里经关系来说,食管位于两肺之间,肺经运行路线也是食道位置所在,符合《难经》所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的特点。现代研究表明,食管、大肠与肺在胚胎发育上具有同源性,有共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相联系,微生态菌群变化具有同步性等。

阳明经气化特点

与六气相感,调整燥湿平衡

经络不仅是人体内精微物质运输联络的通道及调整全身气血津液的代谢场所,更有承接和化解外界气候等因素影响的作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六气是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各种生命现象与自然气候运动规律相应。“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手足阳明经与燥气相感,首先承受自然界燥气作用。当燥邪伤人时,多自口鼻而入,可出现口鼻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牙龈肿痛、干咳等症状。临床上可通过调整经络增强其对六气的吸纳和六淫的化解作用。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湿对应太阴,燥对应阳明,阳明与太阴一起调整燥湿平衡。《四圣心源》曰:“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临床上经常在代谢系统疾病表现为湿盛或燥盛或内湿外燥、上燥下湿等病机的相关证候,均可以调整阳明、太阴经治疗。

阳明为三阳之里,主“阖”

阳明为三阳之里,主在里之阳,有腐化水谷,传导糟粕,维养胃气,温煦肌肤、肌肉及所过组织器官的功能。大肠和胃作为消化道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食物受纳、腐熟、糟粕排出的功能。阳明经阳气旺盛,可调整胃、食道、大肠的运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维护滋养肠胃的功能。足阳明经从头走足,是阳经唯一一个走于人体阴面(腹面),与腹部消化道、生殖通道联系密切的经脉,是全身气血生化来源,为多气多血之经,其所过荣养五官、颜面、乳房,过气街,气血注于冲脉,发挥对生殖系统的荣养作用,灌下肢,温养下肢经筋。因其所过多有动脉,故足阳明胃经的经络诊察还需注意切候各动脉搏动情况,例如大迎脉候口齿病变,人迎脉反映脑部的血液供应情况,面横动脉候面部阳明经为主的气血供应,气冲脉候下肢气血,冲阳脉候阳明经胃气。阳明与厥阴相配,可调节血的生成与分配,可用于治疗心脑供血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引起的痿证、月经量少等疾病。

阳明主金,主阖,具有收敛、下降的特点。胃与大肠以通降为顺,《伤寒论》言“食谷欲呕,属阳明”。胃与脾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影响全身气机,临证可见吐、泻、痞满、便秘、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通降功能异常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喘、小便不利等。当胃肠通降功能失调时,通常会在阳明经手三里、足三里至上巨虚段、中脘穴附近出现结节、结络、肌肉僵硬等。

大肠主津所生病

大肠主津所生病。《灵枢·决气》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具有润泽皮毛、充实腠理的作用,肺津液的敷布有赖于膀胱的气化作用,其物质来源则与大肠有关,《脾胃论》曰:“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利用大肠主津的功能可以治疗肺津液不足的相关证候,如口干、干咳、鼻衄,面部、口周皮肤干燥,以及大肠水分重吸收异常导致的便秘或泄泻等。

阳明经常用对穴

手足同名经两经之气相互灌渗汇通,其临床功用存在同化性、趋向性和互助性。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共同主宰水谷的腐化与传导,承接和化解燥气的变化及伤害,与太阴主湿的功能配合,调节人体燥湿平衡。

建里、手足三里

建里为任脉穴,有温运中焦、降逆升阳的作用,主治呃逆、不欲食、胸中苦闷等症。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五行属土,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的作用。《针灸大成·席弘赋》:“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三穴合用对脾胃虚弱导致的各种腹胀、泄泻、消化不良等症候均有良好效果。临证时,需仔细诊察三穴区域,常可见手足三里部位空虚、缝隙增大、酸痛或有结节、结块;诊察下脘至上脘区域,常有癖硬或松软陷下表现,可根据诊察情况调整针刺经络反应异常最明显的腧穴。

商阳、厉兑

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金)穴,有泄热消肿的作用,主治胸中气满、口干齿痛、耳聋颔肿、咽炎、扁桃体炎等。厉兑为足阳明胃经的井(金)穴,有清泻胃火、燥湿消肿的作用,主治心腹胀满、水肿、面肿、多梦好卧、口歪唇胗、牙痛喉痹、鼻衄、便秘等。根据五输泻子配穴法,二穴配合可清泄阳明、燥湿止痒,主治因阳明经湿蕴热毒而出现的牙龈脓肿作痛、湿疹痒痛、夜眠不宁等症。临床可采取针刺或放血的方法。

中脘、丰隆

中脘是胃的募穴,也是八会穴的腑会,位于任脉而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有和胃降逆、燥湿化痰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其“主治气心痛,伏梁,食饮不化,喘息不止,不可俛仰”。《循经考穴编》记载其“主治中土停寒,腹痛腹胀,霍乱翻胃,疟痢癖积,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丰隆为足阳明经络穴,有化痰湿、宁神志的作用。《针灸聚英》记载其“主治风痰头痛,风逆四肢肿,厥逆,怠惰”。《循经考穴编》记载其“主治哮喘气急,一切风痰壅盛,头痛头眩”。二穴相配,有燥湿化痰和胃作用。常与其他健脾益气、散风宁神的穴位配合使用。

医案举隅

刘某,男,68岁,2021年11月29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湿疹1年,加重2月。患者由外地迁居北京后发作湿疹近1年,常因进食辛辣等复发。近2月复发,周身湿疹瘙痒剧烈,以四肢较多,尤其双下肢多,外用激素类药膏可暂减轻,停用则发作。经亲属介绍来寻求针灸治疗。就诊时四肢散在片状皮疹,潮红,下肢皮肤干燥,大量抓痕。心烦,口苦,大便黏腻不畅,形体肥胖,眠差,舌胖,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弦滑。既往慢性鼻炎,嗅觉减退多年。

经络诊察:皮疹分布于四肢前外侧,即手足阳明、少阳经区域居多。手足太阴经有结节压痛。

辨经:太阴经,病机属太阴湿浊不化,郁而化热,湿热蕴于肌肤。

治则:化湿清热。

选经:手足太阴、阳明、少阳经。

取穴:尺泽、阴陵泉、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外关。局部皮疹集中处围刺,每周治疗3次。

治疗2周后,皮疹瘙痒稍有减轻,效果不甚理想,在原来取穴基础上加厉兑放血,针内关、内庭,局部皮疹集中处点刺放血。治疗1次患者反映较好,继续治疗2周,间断放血,周身湿疹瘙痒明显减轻,皮肤抓破部分逐渐愈合。共治疗一个半月左右,并嘱忌辛辣发物,湿疹基本无新发,能安静入睡,诸症好转,观察至今未复发。

本案本在太阴,标在阳明,故取太阴以化湿、阳明以清热。患者症状较严重,笔者临证忆及王居易老师曾以厉兑放血,针内庭、合谷、陷谷治疗荨麻疹。故以厉兑放血及皮疹集中处(多在阳明经)点刺放血。内关、内庭为王居易老师常用对穴,为阳明、厥阴配穴,有宣散心胸郁热、调畅气机的作用。本案取“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以泻热清心、除烦止痒。疗程较长,医者也曾怀疑疗效,但患者坚持中医治疗,最终取效,说明恢复水湿的正常运化需要一定时间,医者、患者均要有耐心及信心。(於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