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不可轻视中医脉诊
发布时间:2022-08-31 00:00:00
发布时间:2022-08-31 00:00:00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关于脉诊,现今出现了两种需要加以认真对待和探讨的现象:一是有人认为脉诊这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诊断方式并不重要,可有可无;二是少数中医认为患者不必开口,依靠脉诊便知所有病情。
从历代有关脉诊方面的著述来看,古代医家对脉诊很重视。后汉司马迁曾说:“至今言脉者,由扁鹊也。”两汉以前除扁鹊的脉法以外,《内经》《难经》中的脉诊内容更加丰富。《素问·五藏别论》中认为气口“独为五藏主”,《素问·经脉别论》又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的论述。《难经》中还提出了“独取寸口,以决五藏死生吉凶之法”。关于脉诊的应用理论散见于《内经》《难经》很多篇章之中,兹不赘述。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全书共10卷,97篇,是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其内容选取了《内经》《太素》《难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以及张仲景等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又联系作者自身临床经验以阐明脉理,并分述了阴阳表里、三部九侯、人迎、神门、气口、二十四种脉、十二经、奇经八脉以及伤寒、热病、杂病、妇儿病的脉证治疗。全书的理论性概括,使脉学得以系统化、完整化,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列24种脉象的阐述和寸关尺三部的定位诊断,对后世脉诊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后来在很多不同的医学著作中都有专门描述脉诊的篇章,如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诊五脏脉轻重法、平寸口脉主对法等五法。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脉神章(中)》中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垂。”南宋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24脉主病,内容极其丰富。《东垣十书》中论述的“三部所主藏府病论”,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中的“合色脉可以万全”“诊脉杂说”等,皆在脉诊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明代李时珍著《濒湖脉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27种脉的七言诀,至今仍被不少中医工作者熟记在心。
古代没有现代各种诊疗仪器,脉诊的应用对中医诊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有些中医对脉诊既不重视,更不加深研,笔者认为这会极大地影响诊治效果。
笔者2019年3月28日曾接诊45岁女性患者孔某。患者就诊时手拿B超检验单说:“我双侧乳腺增生严重,请您用中药治疗。”当笔者问对方有没有乳房胀痛、两胁胀痛,月经和二便是否正常时,她回答说:“一切正常,没有任何不适。”观其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也属正常,在这看似无任何症状的前提下,诊脉发现其双脉均沉细而弦数,这给辨证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据其脉象,四诊合参,判断其病机为肝阴虚火旺,治以养肝阴、清肝火、活络通经,处方以逍遥散加减。患者服药17剂,反馈效果良好。这个例子说明了脉诊在中医四诊中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作为中医,我们应正确认识脉诊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古人在脉诊方面的经验总结及应用。例如《濒湖脉学》中的七言诀,经古人长期应用诊脉总结出的八要素,即脉诊时应关注部位、至数、宽度、长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八个方面。现代西医各种仪器的诊断,可以作为中医临床诊治方面的辅助和参考,但不能以此作为中医诊治的唯一依据,更不能以此代替中医脉诊。例如,心电图只能根据各波段的出现而诊断何种心脏病,而中医临证根据脉弦可诊为肝火痰火,根据脉细可诊为阴虚,根据脉浮可诊为外感等。所以说中医的脉诊是西医仪器不能替代的。(王玉生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上一篇 : 古今花饮的养疗应用探析
下一篇 : 中医“混沌方”中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