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调养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8-25 11:48:03
发布时间:2023-08-25 11:48:03
中医讲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全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形式,最终达到体气平和而延长寿命。《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疲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清楚地指明了精神调养的原则与方法。
(一)精神内守
《内经索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精神内守”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素乱的能力。“内”是针对外而言,“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中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那么,怎样“精神内守”呢?
1.御神
神为形之主,御神即是养心。《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编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愤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即“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关键是要求我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遇事随遇而安;和者,处事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
2.高下不相慕
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下”者对于“高”者往往表现为两种不良心态,自卑或嫉妒,这对健康都是不利。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等髙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因嫉妒而产生悲剧的例子是相当多的,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只因嫉恨比他更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最后郁闷在胸,吐血而亡。战国时候的庞涓嫉妒心理恶性膨胀,竟干出了毒害同学孙膑的事情。
嫉妒往往产生在两个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间。比如,甲乙两人本来关系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绩超过了乙,因而受到了领导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嫉妒之心。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且这种排他性总是发生在两个关系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间,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即使他样样胜过自己,也不会去嫉妒,尤其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恭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
(二)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不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上一篇 : 中医中五脏和五神有什么关系?
下一篇 : 健康长寿有什么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