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铸就大医风范

发布时间:2015-08-28 16:43:28

\n

国医大师朱良春

\n

  •朱良春“逆潮流而动”选择学习中医,既不是家学祖荫,也不是父母之命,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n

  •朱良春尊师重道,既有很好的继承经验,也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盘托出,到处讲座都是“干货”。

\n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传统,是朱良春一贯的主张,也是他取得医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

\n

  年且百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见证了中医的历史辉煌、近代坎坷、现实作用,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巨大价值,他以自身传承创新的学术成就,实践了“发皇古意,融会新知”的思想,今年8月10日这八个字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作为“我的座右铭”播出,他以当代大医的代表,成为杏林学子追慕的典范。

\n

  有别于坎坷风潮 成就在道术并重

\n

  朱良春先生承接中医历史,经历了近代坎坷的发展道路。中医学术的沧桑巨变,在他身上也有很深的烙印。他学习医学的1934年,余云岫《灵素商兑》已经出版十多年,“废医验药”是当时风尚,《伤寒论》方药受重视,《内经》阴阳五行受质疑,“中西医汇通”已经悄然转向“中医科学化”。南京政府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通过废除中医案,中医药界求生存的斗争,仍然在风起云涌的过程之中,朱良春先生虽然不处于风口浪尖,但是时代的风潮不会让江苏省镇江市成为避风的港湾,也不可能不影响临近上海的南通城。

\n

  朱良春先生“逆潮流而动”选择学习中医,既不是家学祖荫,也不是父母之命,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朱良春身患结核却能劫后余生,得益于被中医救助,休学一年之后,改学中医,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为当代中医增添了一段传奇。一开始学习中医,他没有选择设在上海的中医学院,而是投奔传统中医积淀最深厚的孟河,跟随太医后人马惠卿先生抄方一年,成为杏林传人。跟师中途改投苏州国医学院,由传统迅速步入现代,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也开始接触西方医学。1937年淞沪大战硝烟未散,他只身来到上海,追随章次公先生临证实习,得名师指点,勤工俭学在红十字会医院治病救人,然后于1938年开业行医。

\n

  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救治登革热、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依靠中医学术练就过人胆识。抗战胜利后,办全日制中医学校,历时四年,培养20多名毕业生,交给新中国。

\n

  这个时期的中医教育,正在经历时代变革,他们自编教材,授人以渔,教学相长,也使自己根基更牢。

\n

  建国后,朱良春先生由私人诊所升级为联合诊所,再由私立中医院到公立中医院,靠的是过硬的真水平,有胆有识,有为有位;培养中医学徒,为西学中讲课,到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编教材,作报告、讲座;改革开放之后,下海办研究所、医院,研究新药、转化成果,成为国医大师。

\n

  朱良春一路走来,引领时代中医到现在,他始终站立潮头。他告诉后人:“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术无道不远,道无术不行”,发展中医必须道术并重,绝对不能“废医存药”。“发皇古意,融会新知”是独立发展中医事业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多半个世纪苦苦理论探索,“日有一得”的必然结果。

\n

  跨时代传承中医 朱家军承先启后

\n

  朱良春先生学中医的时候,虽然没有家学渊源,但是他很快就把根基建立在历史的传统之上,拜师再拜师,学习再学习,把师传与学历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吸收两者的长处,使自己根基牢固,学术素养非同一般。

\n

  中医发展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流派,也难以做大做强,成不了事业。朱良春先生尊师重道,既有很好的继承经验,也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盘托出,到处讲座都是“干货”。他常说:“技术不私密,经验不带走”。一定要把中医学的火种,播撒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使之万年常青。

\n

  言教不如身教,朱良春先生用自己的学术成就、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把几个子女“化成”中医传人,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之中发挥自己的所长,逐渐成长为时代的精英。朱良春的亲炙弟子、私淑弟子遍布神州大地,难以一一尽述,他的学术影响力堪称一座时代的丰碑。

\n

  有学者总结朱良春的成功经验,说他是独特的“朱良春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传承有序的“朱家军”,绝对不仅仅是“现象”,而是辛勤耕耘的必然收获,是中医当代传承的有效方式,是向社会展示中医魅力极为靓丽的成果。

\n

  有胸怀育三支花 敢担当率先创业

\n

  章次公先生具有伯乐的智慧,他给即将开业行医的徒弟、年仅21岁的朱良春一方图章,上面的文字可谓别出心裁:“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这不是一般的赠品,也不是一般中医可以接受的礼品,这是凝聚那个时代中医使命的嘱托。章次公先生解释说,作为一个医生,态度一定要温和,诊断要周详,用药要果断,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关心病员,同情病员,爱护病员,这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医生。这不是“大医精诚”那样的豪言壮语,但是它让人达到的境界,一点也不亚于“大医精诚”的内涵。不同的只是时代变了,中医的使命却没有变;说话的人变了,接受这个使命的人也是一个新人。章先生又说:“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竟其业,否则罪也”。

\n

  疾病是复杂的,医学的探索没有止境。司马迁《史记·扁鹊传》说:“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的也是不断丰富诊疗理论与经验。

\n

  朱良春先生为了更好地解决疾病诊治问题,不仅深入研究前贤的著作,比如他早年就对《千金方》做过系统研究,抓紧学习力争“每日必有一得”,而且还对挖掘民间经验用心、用情、用力,因此才能与民间中医成为朋友,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秘方”、“绝活”。

\n

  挖掘民间中医经验,是一个杏林寻宝的过程,不仅靠运气,还要有慧眼,更要有胸怀。没有过人的智慧,发现不了三支花;没有过人的胸怀,也培育不出三支花,容不下三支花。

\n

  朱良春先生把大字不识的耍蛇人,变成医学家、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特约研究员,享有一系列荣誉,而他把自己的整理过程、研究工作的辛苦与成就,都作为幕后的默默奉献,这种胆识、胸怀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

\n

  清代名医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曾经说过,医生是“重任也,精艺也,贱工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的,更不是轻易就可以成为医学大家的。

\n

  朱良春先生支持子女创业,尽管有国家政策的号召,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先锋,但是其中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既有政治的难以预料,也有专业的下海呛水风险,但是他一路走过了险滩无数,不仅建立了研究所、医院,有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团队,也为大家树立了一个不畏艰险,敢于尝试的典范。

\n

  中医药是博大精深的事业,古人所谓“不在朝廷之上,便在医林之中”,足以说明做一个中医的价值,值得有志青年去奋斗。中医药像一颗硕果累累的大树,它丰盛的果实可以哺育天下众生,成功的中医人应该为人们展示其养生治病、发展事业的美好前景,中医学巨大的潜力,应该成为吸引众多学子的“显学”,而不是濒临灭亡,时时让人拯救的“绝学”。

\n

  善融合病证结合 立卓然疗效超群

\n

  毫无疑问,中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需要接受科学共同体的拷问、质疑,必须用西医能够听懂的语言说明自己的科学性,证明自身的学术价值。在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思潮的逼迫下,能够尽早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大原则,是古老中医融入现代社会,与西医在一个平台上合作的必然选择。朱良春先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之中,最早、或者较早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主张,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术见解。而且,朱良春先生在提出这一见解的时候,不仅发表在《中医杂志》上,供全国中医界学习参考,而且还在他当院长的南通市中医院落实在临床行动上,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相结合,指导了一个时期的医学实践,也是行之有效的战略策略。

\n

  朱良春先生说:“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各有短长,因此必须给予有机的结合。证候是机体的病理反应,疾病是症状产生的原因,二者有因果关系。临床实践证明,证病紧密结合,对于发挥中西医诊治疾病的集合优势,探索临床诊治规律,提高治疗效果,推动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n

  在贯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针的过程之中,很多基础理论不牢固的中医,受西医理论影响而不能坚持中医辨证,出现了“对号入座”的倾向,把这个方法简单化、庸俗化了。因此,1979年朱良春发表了《关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几点看法》,语重心长地提出:“要注意的,在辨病的同时,切不可放弃辨证,我们不能机械地像去电影院似地‘对号入座’,而要如帽子店、鞋子店似地对号发货才行。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针对某一病的共性,还须在人体不断适应的条件下联系其表现的情况,认识到不同受激的人体反应,重新建立一套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中西医融会贯通的诊疗方法。”

\n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传统,是朱良春一贯的主张,也是他取得医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比如,治疗类风湿病,他发明的益肾蠲痹丸,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抓住了患者正气虚损这个关键环节,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疗,把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既有固化的成熟经验,又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因此,这就使其卓然独立于杏林,成为一代大医的代表。

\n

  求至善自强不息 带高徒誉满杏林

\n

  “止于至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是朱良春努力践行的目标。那么,何谓“至善”?这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理解。

\n

  以人为本,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善莫大于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治病救人,是一个让人敬重、值得人们学习的境界。

\n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

\n

  朱良春先生治病救人一辈子,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至耄耋之年仍然为中医事业奋斗不止,他与邓铁涛等著名中医学家发起名师带高徒的学术传承活动,“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豪迈的言行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领导的高度赞同和支持,全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会议于2005年在南通召开,标志着中医师带徒学术传承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n

  朱良春先生多年以来,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论文,在海内外各地讲学传经送宝,前来拜师学习的中医遍及国内各个省市,足以说明朱良春的学术影响力之深远,绝对不限于南通,也不仅仅属于江苏,而是享誉全国名满杏林。朱良春先生是中国的国医大师,是中医界的泰斗,是这个时代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也是广大中医学人敬仰和追随的恒星。

\n

  我们看到,朱良春先生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奋斗不息、止于至善的道路,是一条值得后人效仿的成功之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中医药事业才能不断做大做强,才能造福于广大民众,引领世界健康事业,共同奔向美好的前方。(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n

(责任编辑:朱蕗鋆)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