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让优质中医药服务回归基层
发布时间:2016-05-09 11:49:32
发布时间:2016-05-09 11:49:32
编者按: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府购买中医药服务”,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宁波市创新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持续财政投入,在县、乡、村和城市社区重点发展中医药,“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效果初现。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宁波市基层社区,记录该市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历程,分为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两篇刊出。
\n一整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一张覆盖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网,一批“能上能下、能中会西”的中医药人才……这都是近年来浙江宁波中医工作基层化的成果写照。
\n“三甲”基层打配合医疗效果1+1>2
\n52岁的张大妈突发急性脑梗塞,四肢无法动弹,被送至“三甲”宁波市中医院接受抢救。急性期后,安排张大妈回到医院对口的海曙区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
\n这家中心以中医药康复治疗见长,是宁波首批社区卫生中心五星级中医药门诊。现在,中心中医药业务量连续3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15年中医药业务收入达7012万元,占总业务收入36.41%。
\n“患者入院时肌力为零级,后遗症明显。”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生胡剑来到社区一干就是10年,他为张大妈扎头皮针,局部针灸,并配合使用中药汤剂治疗。
\n一个月后,张大妈肌力恢复至三级,待情况稳定,胡剑让她在家疗养,自己定期上门对其康复训练,并教张大妈的儿子日常按摩手法。
\n“海曙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明显,社区中心设置的100张病床不仅住满,有时还得预约。”中心主任林平介绍,中医药被纳入社区康复体系后,充分运用针刺、推拿等10余项适宜技术,93.42%的中风后遗症、肢体残疾等患者接受了中医康复治疗。同时,中心还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实施中医康复保健。
\n“三甲中医院主攻急重症、疑难病救治,社区卫生中心负责常见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护,前后配合可实现1+1>2的效果。”在宁波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仁元看来,中医药是“居民首诊在社区”的重要抓手,在夯实分级诊疗制度中不可或缺。
\n截至2015年底,宁波市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4%的乡镇卫生院,都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n政府花钱买服务区县医院迎春风
\n连续10年门诊量高于同级人民医院,均次诊疗费用低于其他县级中医院。这样的成绩让奉化市中医院颇为自信。“走中医特色之路,实现患者低费用,医生高收入”是院长陈建明工作落脚点。
\n中医诊疗“低收费”直接关系到医生收入,让很多医院放不开手脚。2010年,宁波市对同级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按中医门诊每人次8元、中医住院每床每日15元的标准予以财政补助。随后,由财政兜底,对市内11个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的中医药服务建设加大投入,中医事业正常经费从2009年的0.69亿元,增至2014年的1.19亿元。
\n政策一出,医生的积极性迅速调动起来。在门诊,眼科结膜病患者使用中药,口腔黏膜病患者外敷中药,医生由被动变主动开中药。
\n尽管就诊空间局促,医院仍挤出20张病床给“王牌科室”针推康复科,在这里中医适宜技术运用率达到100%,而药占比仅12.81%。2015年,奉化市区常住人口49万,全院中医操作项目就有44万人次。
\n奉化市溪口医院正是借着好政策,把中医药发展向前推了一把。院长陈龙义说:“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成立中医药会馆,为每个中医科室医生成立工作室,现在,仅中医门诊业务收入就占到医院总收入的26%。我们的中医师也下沉到乡镇,服务辐射到更基层的百姓身边。”不久前,该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n“‘政府花钱买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已经形成。我们计划将这种方法复制到儿科、精神病科等其他专科领域,对中医药的补助政策还将加大。”王仁元对未来工作信心满满。
\n对口支援进修培训适宜技术得拓展
\n走进宁波镇海区万市徐社区卫生服务站,已是下午5点。隔壁输液室冷冷清清,而中医师夏敏还在两张护理床间忙碌地扎针、起罐,尽管腿部的残疾令他行走起来有些吃力,但他的手法却快速准确、一气呵成。
\n卫生站对这位村医尤其重视,尽可能地为他配备齐中医药诊疗设备。夏敏打开几个抽屉,里面装着各式针灸器具、刮痧板、罐具、艾条等。“我就喜欢琢磨这些,有时间就到中医院去进修,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研究一些‘接地气’的土办法。”
\n不论是镇海区万市徐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奉化市锦屏街阳光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师们都有机会到对口支援的医院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宁波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章国平介绍,由市中医院牵头、11个县(市、区)共同参与的区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协作网,仅2015年就举办了16期次专题培训,参加培训医务人员900余人次,推广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n在“抓两头、促中间、建机制”发展策略下,宁波市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占比分别达89.95%、75.86%,2015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人次占诊疗总量24.46%,比2010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所有街道、乡镇都开展了规模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n“通过以师带徒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以及采取西学中、培养中医人员等方式,可着力解决乡镇卫生院还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问题。”章国平说。
\n记者手记:
\n培植中医药基层沃土
\n中医药根在基层,源于其简便验廉的优势。几根银针、一把草药,看似粗糙,却能除病离苦。多少中医适宜技术因其手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常见病,在农村几代中医人中传承。
\n曾几何时,中医特色不突出、优质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等,让中医药在基层渐行渐远。自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以来,不仅壮大了中医药的根基,也明确了基层卫生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
\n中医药既要在重大疾病防控方面有所成就,也要脚踏实地,培育其在基层发展的沃土。
\n宁波基层“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氛围浓厚,先行先试走在全国中医药工作前列,不失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成功范例。基层中医药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和磨合,用接地气的方法,培植适宜生存的土壤,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百姓健康搭建“第一道防线”,让中医药覆盖更广袤的土地。
\n(责任编辑:刘茜)
上一篇 : “学好中药,临床疗效才能提更高”
下一篇 : 治病之外,还需医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