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中医的根基更稳固
发布时间:2016-05-12 11:04:23
发布时间:2016-05-12 11:04:23
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痼疾。浙江省宁波市瞄准基层服务能力,把优质医疗资源与各级医疗机构对接,并注重跟师传承,培养更多基层中医药人才。
\n“社区也有好中医”
\n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后大街有大片白墙灰瓦的仿古建筑,沿着街、循着艾香就能找到招宝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养生健康馆。
\n主治中医师侯献君的诊室前总不见冷清。“2013年我出诊时,每天只有一两位患者,当时心情非常失落。”而现在,侯献军的日门诊量早已过百。
\n“刚来时,我只是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社区中心就鼓励我参加成人高考,到浙江中医药大学进修,考取医师资格。”谈及这些年的经历,不善言辞的侯献君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n跟师上海市中医院范征吟教授是侯献君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每周,范征吟都从上海赶到宁波来坐诊,侯献君一面跟师抄方,一面自己努力学习。
\n3年时间,从妇科疾病到疑难杂症,从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一知半解到得心应手,在看了数不清的病例、抄方抄了几十个本子后,侯献君终于有了一间自己的诊室,一批忠实的病友,也有了“社区也有好中医”的信念。
\n夏敏硕士毕业到镇海区万市徐村卫生服务站工作已有6个年头,在服务站的5名医护人员中,他是唯一的中医师。辖区内1万余村民,看中医都找夏敏。为什么不去城里工作?他说:“有这么一群需要我、相信中医的村民,我甘愿留在这里。”
\n为鼓励更多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宁波自2010年起,对各级中医院和乡镇(街道)卫生院招录本科以上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由同级财政按“人头费”全额补助3年,专款用于中医药人才成长培养。夏敏医生是获得镇海区财政补助的第一批中医药人才。
\n素未谋面却“师出同门”
\n“孩子胃口不好,看看中医,调理调理。”家住慈溪市龙山镇村民任浩烨,每隔一阵子就带着儿子来到20公里外的镇海区骆驼街道金东村卫生室。
\n执业中医师陈建宏为孩子诊病开好方后,走到药柜前抓药,他一人分饰两角,既看病又抓药。7服药一共283元,村卫生室没有纳入医保报销,任浩烨却不在意,他说,“我是奔着陈医生来的。”
\n金东村卫生室现在每天能开出40~50张中药方。陈建宏认为,这一切都是跟师的结果。
\n1991年,陈建宏主动找到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宁波市中医院王晖教授,与科班出身的年轻医生们一起拜师学习,他暗下决心要把老师的好医术学过来。跟师7年期间,陈建宏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从1997年开办卫生室,至今已记不得接诊过多少患者。
\n来自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年轻中医唐可伟与陈建宏素未谋面,但却“师出同门”。他作为宁波首批40名继承人,也跟随王晖教授习医3年,现已是社区中心的青年临床骨干。
\n2012年,宁波启动名中医评选工作和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带教工作,第一个成立的正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晖传承工作室。宁波市级财政按名老中医继承人培养每年2万元的标准对继承人予以专项补助。市政府还要求每位带教名中医必须带3名徒弟,其中一名必须是基层社区中医师。就这样,社区中医唐可伟获得跟师机会,还享受了政府补助。
\n“让村民吃上好中药”
\n奉化市溪口医院为中医各科室的医生都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副主任中医师裘亚龙虽刚步入中年,但对疑难杂症的治疗高水准,让他名正言顺地有了自己独立的诊室。
\n每周四,裘亚龙匆匆吃过饭,就坐上公交车到20公里外的山区溪口镇岩头卫生院坐诊、带教。山路崎岖,他却雷打不动地坚持了多年。
\n“医院建立了虚拟中药房,我就是‘人肉运药机’。”裘亚龙笑着说,为让山里村民享受新农合报销,吃上好中药,医院与岩头卫生院自创了网络平台,从卫生院开的中药方可直接传输到溪口医院中药房。“周四开出的药方,周五抓好后给他们背过去。”裘亚龙说。
\n如今,宁波市、县级中医院均已设基层中医指导科,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医药业务技术全程系统指导,并通过接收进修、巡回医疗、下派培训和专科合作、对口支援等形式,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逐级下沉基层。裘亚龙正是以最朴素的方式践行着每一项政策的落地。
\n(责任编辑:姜洁冰)
上一篇 : 五大平台构建中医养生学科体系
下一篇 : “学好中药,临床疗效才能提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