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创刊30周年特别策划】翻开老照片 难忘那些人
发布时间:2019-02-14 15:19:50
发布时间:2019-02-14 15:19:50
1989年春天,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左三为本文作者。
\n在我家几十本影集的老照片中,合影照片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合影上的人已经叫不上名字了,更不知近况了。然而,与这三个人合影以及关联的人和事,却铭刻脑海,令人难以忘怀。
\n与胡熙明合影
\n“胡部长要来报社了! ”1989年春季的一天,刚创刊不久的中国中医药报社传出好消息,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胡熙明要来报社检查指导工作。一时,大家奔走相告,兴奋不已。
\n上午,胡熙明在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诸国本等陪同下来到报社,先后听取了社领导以及各部门主任的工作汇报,查看了大家的工作环境,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先称赞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态度,肯定了创刊前后大家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阐述了出版这份报纸的重要性、必要性、权威性,要求报社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办报工作中去,还对近期报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指导。
\n最后,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要始终注重报纸的专业性、时效性、科学性,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当好行业和群众的喉舌,发挥中医药行业的风向标和定盘星作用,把这份承载中医人希望与梦想的报纸办好,办出特色。
\n胡熙明的一席话,给大家增添了信心与勇气。会议结束后,亲切随和的胡熙明分别与大家合影留念。这是与胡熙明的第一张合影。
\n当时报社位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角的招待所处。房屋简陋,条件艰苦,两排小平房内摆了一些桌椅,一个部门一部电话。最南面的平房前很开阔,有几棵槐树可遮阴纳凉。不远处有铁栅栏,外面就是北三环路。报社仅有一辆五十铃卡车,每天接送社领导上下班和去体育报社送校样。
\n报社工作由诸国本领导,日常具体工作由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宋名玉负责。当时报纸是周一刊,对开四版。从组稿、改稿、审核、排版、三次校对到付印,环环相扣,必须一丝不苟。采编人员大多是新手,在诸国本、宋名玉以及几位部主任的帮助和指导下,大家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报纸才如同婴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再到风华正茂、而立之年,一天天茁壮成长。
\n1998年,在改革开放20周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2年之际,报社派我、张东风、崔泊三人前往位于亚运村的胡熙明家,就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成长轨迹、美好未来等话题进行专访。
\n采访中,已经退休的胡熙明风趣幽默,侃侃而谈。聊起一代代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的重视与支持,感动不已;聊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前后的人和事,如数家珍;聊起今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交谈中,胡熙明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与奉献、担当与抱负以及博大胸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离开他家时,由崔泊拍摄,留下了胡熙明与我们的又一张合影。这是与胡熙明的第二张合影。
\n2015年7月5日,胡熙明因病逝世。他为中医药事业所做的一切将载入史册,他的傲人风骨、坦荡性格和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愿他安息!
\n与路志正合影
\n我有两张与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合影,一张在人民大会堂,一张在路老家中。
\n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更名大会,路老受邀在主席台就坐,我前去采访。会议结束后外出,路老一把拉住我,让身后的摄影记者给我们拍了第一张合影。
\n再次合影是7年之后,路老为我的新书《记者看中医》作序。在他家中,其子路京华拍摄了一张合影。
\n早在1990年,我与路老相识,并多次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采访他。当时路老60多岁,在内三科出诊。他诊务很忙,门外患者排成长龙,门内被一群学生围着。
\n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我在报上发表了“路志正坚献岐黄”的人物通讯,此文刊登后,河南一位大夫给我来信,要拜路老为师。
\n之后,路老送我一本《路志正医林集腋》,该书装帧普通,但内容丰富,20多万字记录了路老二百余条临床经验,这对中医大夫无疑是一本实用的书籍,也是中医书坛少有的好书,我以“中医书坛一奇葩”为题作了一书评。
\n“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生。”这是路老1994年送我的一幅书法。字体刚柔并济,自成一家;内容简明扼要,寓意深刻。这书法寄托了大师惜光阴之心与盼人才之情的人生感悟,对年轻一代的警示与厚望也跃然纸上。
\n路老曾推荐我采写各类重大事件,并介绍我与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奇文相识。这位被称为厅长郎中的我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操碎了心,跑断了腿。他为官牵挂医,为医牵挂民,为民牵挂师(指师承),为师牵挂人(指后人)。从在位到退休,从济南到潍坊,从写文章到出书,我们一直联系。由我执笔的《厅长郎中张奇文》一书,也是路老作序。
\n与路老相识的20多年中,我多次采访他,也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先后发表的文章还有“路志正谈中医名家培养”“名医的一天”“将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传承下去”“鸡声灯影觅新知”“走近国医大师——路志正-杂病圣手”“承名师,悟中医大道”等等。
\n记得有一天,90多岁的路老打来电话,除了肯定报纸进步很大之外,还建议我多写一些内参,反映中医药情况,扩大中医药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老人表示还要发挥余热,为中医教育做贡献。放下电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n2018年的秋季,我又去看望98岁的路老。他依然神采奕奕,谈吐自如,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仍牵挂于心。临行前,还叮嘱我不要忘记自己的专业和责任,继续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鼓与呼。
\n像这样的铁杆中医,怎么不让人肃然起敬?像这样的中医前辈,怎么不让后人奋起直追?像这样的大师风范,怎么不让人景仰效仿?
\n与徐景藩合影
\n采访第三批“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医大师徐景藩并与之合影,得益于时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曾宝忠的信任与委派。
\n事情从1996年说起。那年,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成为中医界第二位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报社派我前去采访。说实话,第一次接手这样的题材,虽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但决心多下功夫,不负领导重托与厚望。
\n在南京的几天时间内,我先后采访了时任院领导刘沈林、徐景藩以及他的患者、同事、学生、女儿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到他爱患者如同爱家人,爱学生如同爱子女,爱医院如同爱家的动人事迹。行医60年,奉献半世纪,是人们对他的高度评价。
\n2009年,他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这位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老人,用自己的言行举动体现出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大师为人、为官、为医、为师的本色人生。在江苏省中医院办公室采访徐景藩时,该院宣传部门的冯瑶拍下了这张合影照片。
\n回京后,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洋洋洒洒写了6000字的稿子。拿给曾宝忠审阅时,他就说了一句话,太长了,要缩成3000字。于是,我在原稿基础上反复浓缩、提炼、修改,终于写出了题为“大医风范”通讯和“平凡与伟大”短评。正是曾宝忠的鼓励与帮助,才使得这篇文章见于报端,并获得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好新闻奖。
\n如今,徐景藩和曾宝忠都已作古,但他们忠厚善良的人品、爱岗敬业的主人公态度、提携后学的伯乐精神将永留人间。(周颖)
\n(A)
上一篇 : 那些年,那些事
下一篇 : 2018中医药十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