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发布时间:2023-08-24 17:08:24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地榆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地榆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地榆
【名称】:
地榆
【英文名】:
RADIX SANGUISORBAE
【拼音】:
Dì Yú
【别名】:
花椒地榆、酸赭、西地榆、黄瓜香、豚榆系、白地榆、水槟榔、鼠尾地榆、地芽、红地榆、野升麻、马连鞍、水橄榄根、线形地榆、蕨苗参、岩地芨、血箭草、山枣参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酸;寒;无毒。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别录》:甘酸,无毒。
③《滇南本草》:苦涩,温。
【归经】:
入肝、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肝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入药部分】: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产地和分布】:
1.地榆:生于海拔30-3000m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2.长叶地榆:生于海拔100-3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中、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形态特征】:
1.地榆: 多年生草本。根多呈纺锤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纹及横裂纹。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基生叶为羽状复生,小叶4-6对;叶柄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小叶片有短柄;托叶膜质,褐色,外面无毛或稀疏腺毛;小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1-7cm,宽0.5-3cm,先端圆钝,稀急尖,基部心形至浅心形,边缘有多数粗大、圆钝的锯齿,两面无毛;茎生叶较少,小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狭长,基部微心形至圆形,先端急尖,托叶大,革质,半卵形,外侧边缘有尖锐锯齿。穗状花序椭圆形、圆柱形或卵球形,直立,长1-3(-4)cm,径0.5-1cm,紫色至暗紫色,从花序顶端向下开放;苞片2,膜质,披针形,先端渐尖至骤尖,比萼片短或近等长,背面及边缘有柔毛;裂片4,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常具短尖头,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与萼片近等长,柱头先端盘形。瘦果包藏在宿存萼筒内,倒卵状长圆形或近圆形,外面4棱。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2.长叶地榆: 本变种与正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基生叶小叶带状长圆形至带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圆心形至宽楔形;茎生叶较多,与基生叶相似,但更长而狭窄。花穗长圆柱形,长2-6cm,径0.5-1cm;雄蕊与萼片近等长。花、果期8-11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注意事项】:
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②《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③《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④《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闲。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⑤《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⑥《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悮服多致口噤不食。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①《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②《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③《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④《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⑤《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⑥《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⑦《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⑧《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⑨《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⑩《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
⑾李杲;治胆气不足。
⑿《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附方】:
①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②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③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④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⑤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⑦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⑧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⑨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⑩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700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⑾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上一篇 : 北沙参

下一篇 : 射干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