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治疗痹症验之临床良效

发布时间:2014-01-11 00:00:00

  姜春华(1908-1992),江苏南通人,著名中医学家,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曾提出独创性的“截断扭转”临床治疗观点。临证中,姜春华治疗痹症善用生地,笔者习其著作,对生地治疗痹症体会颇深,验之临床良效。现将体会简述如下。

  顽痹之本  首重肝肾

  痹症,是风寒湿邪之气侵袭人体肌表,或身体亏虚导致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以关节酸痛麻木、肿胀,甚则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现内科临床上按照外感邪气和内伤因素的不同,常分为风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等证候。姜春华认为,痹者闭也。痹症初期多是外感风寒湿邪之气为主,但是如果久不治疗,则会进一步发展,导致气血凝滞,痰浊内生,阻滞经脉,迁延不愈。

  久病伤及肝肾,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肝藏血,肾藏精化血,肝肾亏虚,精血内耗,营卫气血化生不足,则会进一步导致外邪内侵。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久痹是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虚实夹杂。

  重用生地  疗效神奇

  《神农本草经》对生地有“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的记载。对此,姜春华认为:

  一是生地具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正好符合久痹病机,生地的养血作用又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二是生地本身有除痹作用;药理研究证实,生地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是促进免疫功能的药物;而且又可调节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阻抑自身抗体的形成,具有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且指出“生地大剂量运用有激素样作用,但是并无激素样副作用”。

  三是痹症多为风寒湿邪侵袭,治疗时必然要用到散寒除湿等温燥之品,生地甘寒而不滋腻,能够制约此类药物的温燥之性。

  四是痹症日久最易伤阴,而其滋阴之功恰为此设。

  姜春华治疗顽痹的生地用量为60~90克不等,大剂量可用到150克,还与小剂量川乌配伍,一寒一热,除痹功效尤速。笔者师其意,运用大剂生地治疗痹症一例,记录于下。

  医案赏析

  杨某,女,71岁。

  患者右腿疼痛多年,伴口干欲饮,纳差,便干,夜晚手足心热,时有腿脚抽筋,下肢浮肿,下午加重。舌质淡暗,苔少而干,脉沉弦细。此属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夹寒湿痹阻。

  组方:生地5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元胡20克,郁金15克,鸡血藤45克,海风藤15克,络石藤15克,白芍30克,木瓜20克,伸筋草15克,制川乌10克,汉防己15克,僵蚕15克,鸡内金20克,桑寄生30克。10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患者大便正常,自觉胸腹通畅。下肢浮肿缓解,右腿能稍微屈伸。

  组方:生地90克,川乌10克,全虫6克,蜈蚣2条,鸡血藤30克,白芍30克,海风藤30克,汉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黄柏10克,知母15克,槟榔10克,枳实10克。10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均缓,舌脉如前,仍用前方。

  组方:生地100克,川乌10克,全虫6克,蜈蚣2条,白芍30克,鸡血藤30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甘草10克,木瓜2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20克,当归15克,秦艽15克,五加皮15克。10剂,水煎服。

  四诊:服上方后,浮肿消失。右腿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缓解,又言其咽喉部阻塞,小便不利多年,皮肤痒。苔少,中后部微黄腻,脉沉弦。

  组方:生地60克,丹参20克,当归20克,桃仁20克,赤芍15克,石斛15克,鸡血藤30克,红花6克,牛膝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制首乌15克,白蒺藜30克,防己15克,王不留行30克。10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药后,大便正常,小便通畅,诸症平稳。改用益气补血,祛风通络法。

  组方:生地6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白芍3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茯苓30克,薏仁30克,鸡血藤3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秦艽20克,威灵仙15克,五加皮20克,牛膝15克,王不留行30克。10剂,水煎服。

  总之,患者服用以上方剂,历时2月,终获痊愈。

  笔者在此治疗过程中,始终大剂量运用生地,坚持补益肝肾与散寒除湿、宣痹止痛并进,并且注重藤类药和虫类药的运用。正如姜春华所指出,顽痹的水肿必须要活血利水方能奏效。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皮肤瘙痒等症,故用王不留行、汉防己、白蒺藜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水之品。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