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中医治法治则应用探讨

发布时间:2017-12-14 00:00:00

扶阳思想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用探讨

结直肠癌在世界范围内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2位,死亡率分别居于第5位、第4位[1]。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目前结直肠癌治疗通常采用根治术配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根治率,但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原因是的转移和复发,降低术后的转移复发成为热门研究的方向。

扶阳学派源远流长,是中医各学派的一分支,拥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更是将仲景六经学说中重视顾护阳气的思想发挥得登峰造极、淋漓尽致。为继承和发扬扶阳思想,以及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提供一种新方法,现就扶阳法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用探讨:

1扶阳思想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萌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经过宋、元、明、清朝等诸多医家的探索和创新,至清代由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发展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终其一生临床实践应用中均以阴阳立论,特别重视真气和元阳,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被后世誉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他根据《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认为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生命不息全赖一团真气、的运动。而真气之所以能生化不息,又有赖于元阳的蒸腾。盖“真阳乃人立命之根,生化之源,万物活动之根抵”,生命“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阳气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并指出了“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后由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李可等人继承发展,在心衰、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风、肿瘤等30余种西医病名的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取得了一定疗效。综其核心思想是主阳主阴从。

2病因病机

从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看,当属中医“肠覃”“癥瘕”“积聚”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标实则与湿、浊、瘀、毒等邪相关。从扶阳角度认为其病机是阳虚阴邪实,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密”则邪不得犯,而“阳疏”则百邪所趋。《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指人体正气充盛则外邪无法侵袭致病,若正气亏虚则百病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阐述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就像地球上生物依赖阳光一样。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医法圆通》写到:“人不能保全身内之真气,则疾病从生。疾病者何?邪为之也来。邪气之,无论内邪外邪,皆是阻隔天地之真气,不与人身之真气相合,身即不安,故曰病。必待邪去,而天地之真气与人身之真气仍旧贯通合一,始言无病,故医圣出而立法垂方,祛邪为急”[3]。现代医学的癌症病机王永炎认为“正气紊乱,运行失秩,脏腑气机不畅,引起气机壅结”[4]。因此,阳气虚损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壅结成湿、浊、瘀、毒等阴邪致病。

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多为腹部疼痛及腹部包块,大便性状改变,常见腹泻,甚者数十次每日,内镜下可见肿物,逐渐消瘦,此因阳气的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所致内邪生外邪侵而发病。此阳气即脾肾之阳,肾为先天之本,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而“精化气”精气就是肾之元阳,故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记载:“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如若肾之元阳受损而下元阴寒凝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而温煦功能受损则加重阴寒之邪内生的积聚成肿块。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助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为脏腑提供生化之源,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如若中阳受损致脾土寒而万物凝滞,运化失职水湿不化致水湿下注则成泻,水谷精微不吸收则脏腑生化无源可见逐渐消瘦,脏腑气机气机运行不畅,津液不布,阳气日益耗损,终使瘀血、痰浊、邪毒等阴寒之邪相互搏结而致邪实内积发为积聚。

由此,可以认为阳气虚损,温煦功能受损,气血津液凝聚产生湿、瘀、毒、浊等邪毒,邪毒再致阳气瘀滞耗损,阳气更损邪毒越盛,邪毒越盛阳气更损,所以结直肠癌后期由阳气的耗竭而死。正如李可认为:“阳气易伤难复,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暴病多亡阳,久病多伤阳,伤寒三阴多死证,死于亡阳”[5]。总而言之,结直肠癌则由阳虚阴邪实所致。

3治法治则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灶已切除,虽其标不在,但其本阳虚阴邪实仍在,这也是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的原因所在,故中医治疗当治其本,扶阳祛邪,以使阴阳平和。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谓之圣度”。《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由此可见阴阳平衡,不能偏向一方,互相交感达到平衡自和才是人不病。正如唐农认为阴阳是运动的,两者的“用”的状态必然是阳向外,阴向内,阴与阳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6]。故扶阳祛邪,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复健康状态。结直肠癌阳虚实指脾肾阳虚,阴邪是湿、瘀、毒、浊等病理产物。因此,课题组拟扶正消癌方即是应用附子理中丸为基础加用黄芪、山药补中益气,吴茱萸、补骨脂温补肾元,陈皮、麦芽、茯苓健运脾气,调理机体内环境,使气血阴阳调和,扶正阳气则脏腑功能自复,祛邪有力,配以白花蛇舌草、苦参、川芎、赤芍为臣行解毒活血化瘀之功,佐以山慈菇、蜈蚣等解毒破结,化瘀消瘕。全方合用,扶助阳气为主、攻伐癌肿为辅,以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效,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3.1扶阳固本

结直肠癌术后其根本为阳虚阴邪实,故其治则重在温补脾肾之阳以达扶阳固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其相互充养,温肾阳以补先天,补脾阳而固后天,肾阳得助则中阳运化有度,中焦健运则肾阳生化有源,五脏六腑之气血津液得以运行通畅不致瘀阻生阴邪。扶正消癌方是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补骨脂以温肾散寒,益脾助阳,以达到“益火补土”,中焦土暖,使人一身之阳气振奋,阳长阴消,阴平阳秘以达扶阳固本之功效,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通畅。

3.2化湿浊

湿浊的产生在中医理论认为与脾主运化功能有关,由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生湿浊。脾的运化也正是由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功能相关,阳气虚则脾的运化失职。湿浊也是结直肠癌的病理产物之一,治疗则须化湿浊,故在扶阳固本前提加入黄芪、山药补中益气,陈皮、麦芽、茯苓健运脾气去湿。因湿浊郁久易化热故加苦参清热燥湿,温药有寒以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以使阴阳平和。

3.3化瘀散结

瘀血中医认为谓之“离经之血”,而各种其他因素如阳虚寒凝、湿热阻络、湿热蕴结、热毒伤络或气滞等均可引起血瘀。《医林改错》中:“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由此可见,血瘀多与阳气虚相关,也就是阳虚阴邪实。结直肠癌的阴邪即瘀血久成积则为癖块,更阻滞气血的运行。故可用加川芎、赤芍祛瘀止痛、活血通经,蜈蚣解毒破结,化瘀消瘕达到消除肿瘤的功用。

3.4解毒

结直肠癌之毒,多是湿、瘀、浊蕴结日久以成毒,是人体受到更大的伤害。《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对毒的记载,也说明了毒对人有损害的,须避其毒。《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指出:“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蛊毒、药毒、饮食中毒及蛇兽毒和杂毒病诸候。由这三者,可发现古人对毒的认识都局限于外毒,对内毒提得少。而结直肠癌是由阳虚,则产阴邪湿浊瘀所产生的内毒。第五永长等[7]认为内毒的形成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失宜等因素损伤脏腑,导致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痰水湿及瘀血羁留体内,蕴结日久成毒。由此可见毒产生是由脏腑的损伤所致,也是笔者认为的阳虚,气血津液失于温化则蕴结生毒。故在扶阳固本基础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解毒散结消肿以达标本同治。

来源:北京中医药作者:李瑞胜覃露吴泽铃彭卓嵛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