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内治过程中的用药特色
发布时间:2018-12-29 00:00:00
发布时间:2018-12-29 00:00:00
丁甘仁外科医案内治用药特色初探
丁甘仁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也是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丁氏宗伤寒而重温病[1],在其外科医案中,很多奇险重久之病症记载精详,不仅体现于其对家藏或传世的外科外治方药的运用,在对外科病内治过程中的遣方用药中也独具匠心。本文将丁甘仁医案著作中收集的外科医案,从辨证选药、论病选药、据症选药、常用药对4个方面探析其外科病内治过程中的用药特色。
资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丁甘仁临证医集》[2]、《孟河丁甘仁医案》[3]、《丁氏百病医方大全》[4]中所载的外科医案。选案不局限于外科门类,也包括五官科、时疫杂症、肛肠科、妇科等据当今分科标准属于局部外科病证的医案。
2.纳入标准(1)病名、症状、辨证论治过程均完备且疗效明确的医案。(2)上述医案著作中收录内容多有重复,故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文字记载进行比对筛选,只保留记录最详尽者。
3.排除标准(1)辨证论治结论不明确,症状或疗效等信息不完善的医案;(2)对于某案有多诊次者,只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某诊纳入统计(防止一案多诊时,很多重复或相似的诊疗内容同时纳入,可能会加大某种方法或辨证思维的权重)。
4.数据库建立最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外科医案共计128例。将原始医案的描述性语言转化为规范而准确的数据单元,最终建立EXCEL数据库。标引过程以《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5](第3版)为参考。
5.数据挖掘运用IBMSPSSMODELER14.1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建模,设置最大前项数为5,最小支持度阈值为10%,最小置信度阈值为50%。运用该软件提供的绘图工具制作网络结构图。
结果
1.辨证选药见表1。
表1“证-药”关联规则
1.1“瘀血”证常选用僵蚕、
1.2“气虚”证常选用
1.3“风”证常选用
1.4“胃”病证常选用
1.5其他如“肝”病证常选用
2.论病选药在所有丁甘仁外科疾病中,疽、痈、疔、瘰疬、骨槽风、大头瘟的例数居于前列,故对上述疾病的高频药物作如下归纳,见表2。
表2常见外科疾病的高频用药
丁甘仁治疽,重在清热化痰、行滞散结与补益气血相结合,既力求消弭内在邪毒,又兼顾病体的正气消耗。其中多用
由此可见,丁甘仁之可供借鉴的临证经验在于时常载于案中的“内热疏表”“虽虚而不即补”,前者体现丁甘仁对该病的“时毒引动内热”的总体认识,即使入里也不妨疏表;后者体现了丁甘仁的辨治思想并非是严格的、狭隘的“辨证论治”,还要综合考量证所处的大环境,是“先攻后补”治则的具体体现。
3.据症选药外科医案中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部分地反映出丁甘仁对某些症状的特殊用药心得。如表3所示,只出现
表3“症-药”关联规则
4.常用药对图1明晰呈现出丁甘仁外科医案中的常用药对(线条越粗而深表示两者关系越密切,线条越细而浅表明两者关系越疏离或少有关联)。试举图中所示的较为典型的4组药对作以分析。
图1丁氏外科常用药关系网络图
4.1草河车与紫花地丁(酌配
4.2海藻与海蛤粉(酌配海蜇皮及荸荠)两药均有清热利水、化痰软坚的功效。多在痰瘤、瘰疬等病案中相须为用。丁甘仁常在此基本配伍的基础上加入
4.3胡
4.4
讨论
丁甘仁在其外科病证的治疗过程中重视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选药既针对证型或病机,又注重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并结合了特异用药及特殊药对。对当今外科临床颇具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并思考。辨证过程中,丁甘仁注重痰、风、瘀、毒、虚等诸要素的综合考量,并结合病位特点以恰当选药;论病过程中,丁甘仁选药既注重病程的动态变化,又审时度代,敢于突破某些选药禁忌;针对症状的药物选择,支持度不高,特异性不强,也体现了丁甘仁所处时代的特点;丁甘仁外科中的基本药对多是以清热
此外,数据挖掘是探索名医辨治规律的有效方法,但对数据结果的分析一定是在结合原文之后,才能做出合理的解读。尤其是一些动态的病变过程,或某些频次低而有价值的用药特点,更不能脱离原文而仅从数据中分析。同时,若纳入病例标准严格,则对规律的把握更有针对性,但所纳例数就会变少,信度也会降低。如何设置最佳的纳入标准也是未来同类研究中所要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辛小红,高静,袁晓霞,等.丁甘仁先生中医教育思想初探.中医药导报,2014,20(12):3-4
[2]沈仲理.丁甘仁临证医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233-291
[3]丁甘仁.孟河丁甘仁医案.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33-255
[4]丁甘仁.丁氏百病医方大全.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201-221
[5]吴兰成.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下卷).3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53-304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于凌王颖晓李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