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通过不同针刺方法治疗

发布时间:2018-12-31 00:00:00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指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椎间关节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组织而引起的临床症状[1]。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约为3.8%~17.6%[2],且呈现低龄化、职业化趋势。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和研究,其治疗痛证的效果已经得到国际公认[3,4,5],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见效快、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对比,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以浅刺针法对照常规针刺、常规穴位浅刺,探讨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优效方法。

资料

1.一般资料本研究105例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颈椎病颈痛患者。运用SPSS软件产生随机数,采用随机信封法,将105例受试者随机分为3个组:浅刺针法组和常规穴位浅刺组、常规针刺组。纳入后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治疗前量表积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颈椎病颈痛”的诊断标准制定[6]。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项痹”的诊断标准制定[7]。

3.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2)以颈痛为主要症状;(3)年龄在18~70岁;(4)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颈椎病针灸治疗;(5)签署知情同意书。

4.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2)符合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哺乳或妊娠期的妇女;(4)合并肿瘤、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功能损害等内科疾患者;(5)颈椎手术术后,严重骨质疏松或先天畸形者。符合上述任意1项者,予以排除。

5.剔除标准(1)出现晕针、断针、滞针等不良事件;(2)研究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3)患者依从性差,未能按规定完成治疗及随访者;(4)患者因个人原因无故退出。符合上述任意1项者,予以剔除。

6.脱落标准(1)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无故退出者;(2)随访因个人原因无故失访者。符合上述任何1项,归为脱落病例,其临床数据不纳入本研究的统计分析中。本研究脱落3例,其中常规穴位浅刺组2例,常规针刺组1例。

方法

1.治疗方法

1.1浅刺针法组取穴:颈椎病变相应节段的阳性反应点(阳性反应点的确定:(1)望诊:皮肤颜色、毛孔疏密与健侧不同处[8];(2)触诊:皮肤紧张度较健侧异常、有压痛、皮下结节、条状肌索等处)。操作:患者坐位,头稍前俯,常规消毒后,以1寸毫针于阳性反应点以与皮肤10~30°斜刺进针,进针深度0.2~0.6寸,同时要求患者进行颈部运动,以症状缓解为度,留针20min。

1.2常规穴位浅刺组(《针灸学》“颈痹”篇)取穴: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颈夹脊、阿是穴;操作:以与皮肤10~30°斜刺进针,进针深度0.2~0.6寸,留针20min。

1.3常规针刺组取穴同常规穴位浅刺组;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留针20min。

2.疗程3组均每日治疗1次,5d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10次,疗程间休息2d。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1)评价量表:NorthwickPark(NPQ)颈痛量表和McGill疼痛量表;(2)评价时点:治疗前、第1疗程、第2疗程及随访,共评价4次。

3.2总体疗效评定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9]。


 表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2各组患者各评价时间点的NPQ、McGill评分(?±s)


 表3各个时点3组患者NPQ评分、McGill评分两两比较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同一观察对象的同一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多次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若不满足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G-G)模型,各个观察时点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

1.各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NPQ、McGill评分比较见表2-表3。各组患者各时点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3种针刺疗法对颈椎病颈痛均有确切疗效;进一步两两比较表明,浅刺针法的疗效优于其余两组(P<0.01),而常规穴位浅刺组的近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其随访1个月的疗效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不满足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条件,故采用G-G模型,NPQ评分组内比较(F=986.441,P<0.001),McGill评分组内比较(F=1940.23,P<0.001),提示多次测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由图1-图2可见,3组经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下降,但浅刺针法组下降幅度较其余两组大,提示浅刺针法组较其余两组起效快,疗效更显著。


 图1各观察时点NPQ(%)评分比较


 图2各观察时点McGill评分比较

2.治疗后总体疗效评价各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浅刺针法组的总体疗效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提示浅刺针法优于其余两种疗法;而常规穴位浅刺组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疗法总体疗效相当,详见表4。

 表4总体疗效评价(例)

注:与浅刺针法组比较,*P<0.05。

讨论

颈椎病颈痛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渐上升[10]。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与颈椎的生物力学、解剖学失衡,局部微环境中化学、免疫炎性介质释放相关[11]。中医学多以“项痹”“痹证”等病名记载于古籍之中,认为本病或因六淫邪气侵袭,跌仆损伤,痹阻经络,不通则痛,或因劳逸不当、久病体虚、七情内伤、饮食失调等,外邪乘虚而入,气血壅阻,经脉不荣则痛。目前西医治疗颈痛主要是药物及物理治疗[12,13,14],然而各种方法主要在于对症治疗,缺乏针对病因从根本解决问题。中医传统疗法手段多样[15],针刺治疗颈痛的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认可[3,4,5],但目前的研究文献多针对针灸的短期疗效进行报道,其中期及长期疗效临床证据仍相对薄弱。

浅刺针法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主要刺激皮部,即表皮、真皮、皮下浅筋膜、体表的血络等组织,由于“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浅刺的部位在中医理论应属于卫气、孙络的分布部位。《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灵枢·终始》云:“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灵枢·禁服》云:“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说明卫气运行于脉外皮下、分肉之间的表浅位置,有温养全身皮肉、防御外邪、司腠理开合的功能。针刺的要理在于掌握经脉,运用经脉的循行规律,知其长度及气血充盈的情况,针刺时要内知五脏,外别六腑,同时审察卫气运行的情况,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调理疾病的虚实,虚实得调,百病乃止。百病之始生,必先起于皮毛,而皮毛脏腑的温养、体表的固护正是卫气的功能体现。浅刺针法通过针刺皮部,刺激浅表的络脉,激发营卫之气,通过“皮肤-经络-脏腑”的联系,发挥“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使络脉通畅、营卫调和,从而驱邪外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针法是徐振华教授在研究上述《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创立的理论体系。其临床操作的要点:(1)通过详细的经络诊察,发现经络变动的部位;(2)在经络变动的部位进行浅刺;(3)结合针刺运动[16]。临床应用治疗痛症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的特点。

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颈椎病颈痛,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以浅刺针法对照常规穴位浅刺、常规针刺法,得出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较常规穴位浅刺、常规针刺见效快;浅刺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较常规穴位浅刺、常规针刺效果显著,疗效稳定。浅刺针法总愈显率高达88.57%,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优效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推广。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刘纯燕谢煜徐振华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