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骨、筋、肌肉”三位一体观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2-0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02-02 00:00:00
中医学“骨、筋、肌肉”的三位一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其整体之中又分为若干小整体,而把握这个整体观,对中医学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诚如《老子·四十二》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灵枢·经脉》载:“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其言明骨、筋、肉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各司其职,则人体康健,功能正常。其中骨为干,说明三者之中,骨为主体。《灵枢·经脉》载:“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又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由此可知,脾气绝,则脉不荣,脉不荣则肌不强,肌不强则骨肉不亲,肉不能濡骨,由此即可导致骨枯而死之OP的发生。《素问·痿论》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脏生成》载:“诸筋者皆属于节”,由上可知,筋络骨,骨连筋,筋是连接骨与关节的载体,若筋无以养则运动不行,运动不行则可导致骨痿不用之OP的发生。反之,骨假筋而立,若骨坏,干之不存,筋何以附?若骨先死,则肌肉无以附焉,何以濡养?盖骨为干,乃此三者之主体也。故而“骨、筋、肌肉”当为一个统一整体,若三者之一者为病,其余两者当继发为病,终而导致此病的发生。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现代医学的肌肉理念之中囊括中医学之肉与筋,以上观点,笔者将于下文作进一步阐释。有学者研究证明,肌肉、骨密度与OP发生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故而,改善肌肉的力量,提高骨质密度,以改善中医学之“骨、筋、肌肉”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能力,是预防OP发生的重要途径[6]。SatoY等[7]在研究髋部骨折时发现,较低25羟基维生素D组的肌肉,其Ⅱ型纤维的直径比较高25羟基维生素D组小,也就是说,在骨折发生之前,因为低运动量和维生素D的缺乏已经造成了Ⅱ型纤维的萎缩,而正是这种改变,减弱了髋部筋、肉对骨的支撑与协调作用,使得骨病的发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骨、筋、肌肉三者之间协调性、平衡性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骨、筋、肌肉”的三位一体与OP发病之间的关联性
1.筋与OP
1.1传统中医学对筋的认识
“筋”乃“五体”之一,其由肝所主,《说文解字》解其作“肉之力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又曰:“肝者……其充在筋”。筋附于骨而又聚于身之关节,是联结全身关节、肌肉并且专司运动的一种组织[8]。其活动受制于肝脏的调节和控制。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肝主身之筋膜”。
1.2现代医学对筋的认识
关于中医“筋”的认识,现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李济仁[9]认为,中医的“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肌腱、韧带和神经等。詹红生等[10]所编著的《中医筋伤学》认为,中医的“筋”则包括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血管、神经等。以上学者皆认为中医学之“筋”有别于肌肉。而薛立功[11]认为,中医之“筋”则等同于肌肉。而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1.3筋病与OP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中医学认为,骨为干,筋为刚,《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不收,阴痿不用”,说明热灼而伤筋,渐而致痿,痿而不用,则骨废而不用,乃成骨痿。《素问·痿论》又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虚则宗筋纵……故足痿不用也”,可以看出,阳明虚而宗筋纵,宗筋纵后,乃致OP之干病的发生。于长隆等[12]研究证明,交叉韧带损伤或断裂可导致患肢骨密度严重下降。还有学者[13,14,15]研究证明,神经、血管等中医“筋”损伤以后,骨的骨量明显丢失,骨的微观结构明显改变,并且大大增加了骨折的风险。在骨的形成与修复过程当中,血液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上,可以看出,中医“筋”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
2.肌肉与OP
2.1传统中医学对肌肉的认识
《灵枢·经脉》载:“肉为墙”,此中肉指包括肌肉及皮下组织,除具有保护筋骨、缓冲屏障作用外,亦具有为关节活动提供动力的作用,如若肌肉废痿不用,则肢体运动亦无力[16]。《素问·痿论》载:“脾主身之肌肉”。可知,肌肉的濡润皆源自脾胃运化的水谷津微。诚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故不用焉”。
2.2现代医学对肌肉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肌肉主要指代骨骼肌,其主要指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其营养主要来源于分布于其中的血管和淋巴管,并受神经支配。其每块骨骼肌都是一个独立的器官[17]。
2.3肌病与OP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素问·太阴阳明论》载:“足太阴者三阴也……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故不用焉”。李东垣《
“骨、筋、肌肉”三位一体观在OP治疗中的作用及启示
1.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天下致道谈》载:“凡彼治身,务在积精……虚实有常,慎用务忘,勿困勿穷、筋骨凌强”。说明肾精不足则髓不能满,髓不能满则骨病生,故治疗骨病,务在积精。《素问·痿论》载:“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此言外感大热、远行劳倦,造成以肾中阴亏耗、肾精虚损,发为骨枯髓减的OP。而赵玉堂[20]研究表明,人体的骨矿质会伴随肾气盛衰而发生变化,有肾虚者的患者其骨钙量显著低于正常人。李烨等[21]研究
2.疏肝养血柔筋
《素问·上古天真论》载:“肝气衰则筋不能动”,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藏血而主筋,司运动。肝气失于疏泄,则血脉运行不畅,故血不养筋,以致筋脉失养。《难经·十四难》载:“四损损于筋……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此言指出,四伤于筋,五损于骨,筋病后才生骨病。故而可知,血不养筋,运动失常,则会导致OP的发生。诚如明代张景岳所言:“筋有缓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总由精血败伤而然”。
现代临床研究[22]报道,病毒性肝炎患者及肝硬化患者的
3.
《素问·五脏生成》载:“肾之合骨也……其主脾也”,可知,骨的生长发挥赖于脾胃的水谷滋养。《素问·痿论》载:“脾主身之肌肉”。脾主一身之肌肉,脾气健运,则全身肌肉丰满壮实,才会有全身骨骼稳壮保证[26]。反之,饮食失调、脾气虚弱,失于运化,气血虚弱,肾之精髓无以化生,肢体失于濡润而痿弱失用,造成OP的出现。诚如《灵枢·本神》载:“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现代临床研究[27]认为,脾主四肢与骨骼肌、线粒体等密切相关,线粒体可以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ATP,从而为肌肉的收缩提供一定能量,加入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就会影响骨骼肌肉的代谢,而通过
小结
OP为慢性老年性疾患,其发病过程缓慢隐秘,被学界称为沉默杀手。“骨、筋、肌肉”之间的动静力学平衡与其发病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证明,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肌力亦出现下降,而肌腱、韧带的强度亦随之降低,从而影响肢体功能,最终可导致OP的发生[30]。可以看出,此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干扰,并互相影响,若三者之一出现病变,则此关系之中的力学平衡被打破,即可造成此病的发生。
笔者以为,病重在防,治而次之,尤其对于慢性疾病而言,“防”更是重中之重。诚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而关于此症具体的预防措施,笔者较为赞同谢平金等[16]学者提出的三级预防措施:即,中年以前,加强运动,强化“骨、筋、肌肉”三者的功能,从而提高其三者之间的动静力学的平衡性;中年时期,要注意饮食起居,适度锻炼,避免“骨、筋、肌肉”三者之间力学失衡,从而有效地延迟或预防三者的退变,以延缓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晓刚曹盼举于海洋蒋宜伟朱晓荣王志鹏宋敏郭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