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经世教授在肝胆病诊疗中提出

发布时间:2016-12-08 00:00:00

徐经世教授在肝胆病诊疗中提出,要掌握生理,知常达变;明辨病机,把握规律;见肝之病,知其传化。他立“32字调肝法”为诊治肝胆病的基本原则,即“疏肝理气,条达木郁;理脾和胃,和煦肝木;补益肾水,清平相火;活血化瘀,燮理阴阳”。

从肝胆脾胃之间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制化来看,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郁滞,且体阴而用阳,临床多郁而易热。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其病多湿而易寒。徐经世教授认为,肝胆脾胃同居中焦,生理相用,病理相因,而非各自为用,各自为病,独立存在。肝气郁结,失其疏泄,必病及脾胃,影响脾胃纳运而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肝木赖脾土滋培,脾胃损伤,不能生气化血,气血不足,阴阳失衡。临床常见“肝胆郁热”与“脾胃虚寒”并存,两者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复合性的病理机制。

“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所表现的证候较为繁杂,但从临床所见,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冷痛,饮食不振,多食、饮冷即胀,嗳气吞酸,口中干苦,但喜热饮,或口舌生疮,口中秽臭,或胁满刺痛,或烦躁易怒,不寐多梦,或面部烘热,易发痘疹,或头晕目痛,或咽部不利,似有痰阻,或月经紊乱,经前腹痛腹泻,乳房胀痛,或手足不温,或大便稀溏、干稀不一,小便偏黄,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细弦或数等。其常见病证则包括:胃脘痛、呕吐、痞满、胁痛、泄泻、吞酸、呃逆、黄疸、积聚、臌胀、眩晕、头痛、厥证、不寐、郁证、梅核气、惊悸、瘿瘤、乳癖、乳核、痤疮、风疹、湿疹、女子不孕、小儿疳积等,临床涉及“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的病证极为广泛。

针对临床诸多疾病所表现的“肝胆郁热、脾胃虚寒”,寒热交错并存的病理特点,若单以苦寒之药清解郁热,则恐伤脾胃阳气,有碍纳运;而独以辛温之品健脾暖胃则又惧助热伤阴,以生他患,临床用药较为棘手。唯有寒热并用,方为得法,故古人辛开苦降之法是治疗“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的基本法则。“辛可通阳,苦能清降”,其中“通阳”即温通胃中阳气,宣化寒湿;“清降”即清泄肝胆郁热,降逆和胃。但就“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而言,此法却另有新意。“辛”者,有辛温、辛香之别,辛温可健脾暖胃,燥湿散寒;辛香则可疏肝理气,行气解郁。而“苦”者,有酸苦、苦寒之分,苦寒既可清泄肝胆郁热,亦可通降胃腑;酸苦则能清肝胆郁火且养肝阴。

徐经世教授自拟针对“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的基本方药:竹茹、陈皮、藿香梗、炒白术、枳壳、石斛、半夏、绿梅花、炒白芍、炒黄连、煨姜、炒谷芽等。因其临床症状多端,且同时可伴有其他诸多变证,故临证时须识同辨异,加减为用。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