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儒辨证治疗血淋经验

发布时间:2017-12-08 00:00:00

崔振儒教授,主任医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特诊专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医学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擅于治疗中医内科各种杂病。现将崔教授治疗血淋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淋证辨证之渊源

淋证之名,始见于《内经》,有“淋”“淋溲”“淋满”等不同名称的记载[1]。然于淋证分型而言,首开淋证分类之先河当属《华氏中藏经》,书中提出8种淋证,即冷淋、热淋、气淋、劳淋、膏淋、砂淋、虚淋、实淋[2]。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将淋证分为石淋、劳淋、气淋、血淋、膏淋、寒淋、热淋7种[2]。自此之后历代医家论述淋证皆分证治之,血淋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也日趋完善。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言:“血淋,有血瘀、血虚、血冷、血热之分”,将血淋按病机症状之区别分而论述。

2崔振儒教授血淋病机辨证特点

2.1膀胱湿热,迫血妄行

《诸病源候论一》:“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其热甚者,血则散失其常经,溢渗入胞,而成血淋也。”崔振儒教授认为此类血淋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湿热秽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酿成湿热,侵及下焦,使膀胱气化不利,久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发为血淋。

2.2肾阴亏虚,虚火灼络

血淋多见于实热之证,但淋证迁延不愈,久病耗伤,热伤阴,湿伤阳;或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致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火热灼伤脉络,血随尿出,亦可发为血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阴虚小便难。”崔师认为由肾阴亏虚,虚火灼络所引起的血淋在临床上亦不少见,若辨证不当,则血淋不愈,阴伤更甚。

2.3脾虚失摄,血溢脉外

《灵枢经·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崔振儒教授认为脾虚统摄失权,血液离经外溢亦可发生血淋。若过服寒凉,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久病之人脾气亏虚,运化失职,统摄失权,血不循经,则淋血。此类血淋除小便异常外,又有脾气虚引起的全身症状,临床辨证须全面把握。

2.4肝郁气滞,血瘀离经

崔振儒教授认为情志致病是血淋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肝乃藏血之脏,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脉道淤阻,血液便离经妄行。妇人多郁,此证尤为多见,故女性患者当考虑肝郁血瘀的因素,注意疏肝,使气行脉通则血得以归经。

3崔振儒教授血淋诊疗思路

3.1辨清病位病性

崔教授认为,血淋治疗须从病因病机出发,辨清病位病性。膀胱湿热之血淋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小便频急,舌苔黄,脉滑数。症状中以前阴灼热刺痛、小便频急为主要表现。崔教授认为此血淋以湿热为辨证要点,湿为辨证关键。湿性重浊黏滞,淋下日久,缠绵难愈;又湿为阴邪,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久而变生他证。故清热利湿以利湿为要,辅以凉血止血之品,以八正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萹蓄、瞿麦、茯苓、冬葵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凤眼草、马齿苋、萆薢、泽泻、小蓟、白茅根等。肾阴虚之血淋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明显,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以虚热为主。此类血淋因各种原因所致之肾阴亏虚,治疗时若辨证失误,施以大量清热之药最易导致病情加重,缠绵不愈。崔教授认为对于此类兼有腰膝酸软、盗汗等阴虚症状的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不可妄用寒凉,治疗时常施以知柏地黄丸加墨旱莲、小蓟、地榆等。若尿色淡红,尿时涩滞,小腹坠胀,尿有余沥,面白不华,少气懒言,精神倦怠,甚则肢体肿胀,舌质淡,脉虚细无力,此血淋乃脾气虚弱、统摄失权所致,崔教授常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崔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可以大补中焦之气,健运脾胃;又可升清化浊,利小便。临床运用时辨证加入藕节、生地、小蓟等,疗效颇佳。若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此类患者的尿道灼热疼痛症状明显,伴有下腹坠胀不适、排尿滴沥不畅,或者主诉为“尿道抽痛”“不能憋尿”。遇情志不舒则症状反复,舌质暗红,苔白黄腻,脉沉弦或弦涩。此为肝郁之血淋,崔振儒教授认为此类血淋更年期女性最为多见,患者病情常随情志变化而反复,故施以四逆散加减治疗,常用药物为柴胡、枳壳、陈皮、当归、白芍、甘草、石韦、冬葵子、王不留行、红花、赤芍、川牛膝等。

3.2重视护养脾胃、滋养阴津

《金匮要略》云:“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赵以德注曰:“淋者,膀胱与肾病热也。肾属阴,阴血已不足,若更发汗,则动其荣,荣动则血泄矣。”血淋病症无论是湿热、肝郁之实证,或肾虚、脾虚之虚证除自小便而出的阴血耗伤外,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津液暗耗。因此崔教授认为在选方用药时须保护阴津,常用药物有沙参、玄参、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等。

《四圣心源》言:“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内伤百病,大率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崔教授认为,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旺盛则运化正常,水道自利,膀胱气充,开合有权,小便得行。在治疗血淋过程中多运用寒凉之药,此类药物易损伤中焦脾胃,致脾气虚弱,水湿内盛,困阻中焦,肝气疏泄不利,或脾虚气血不足,不能充养肝血,影响肝气疏泄,或脾气虚弱,气血不足,无以滋养先天肾阴等;又因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单纯脾病,或脾病及肝肾,都可引起血淋的发生或加重病情。因此治疗血淋时须重视健运脾胃,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薏苡仁、半夏等。

4病案举例

患者,女,49岁,2010年3月1日初诊:患者自述血尿3月余,曾在某院服用大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时有好转,但缠绵不愈,痛苦不堪。现小便频数短涩,尿色深红,痛引腰腹,四肢及面部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沉。尿常规示:尿潜血(+++)。处方以八正散加减:萹蓄30g,瞿麦30g,厚朴20g,茯苓20g,冬葵子2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凤眼草20g,石韦15g,马齿苋20g,萆薢20g,泽泻30g。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0年3月6日二诊:小便频数短涩减轻,小腿仍胀,神倦乏力甚,小腹坠胀,舌淡,苔薄,脉沉弱无力。尿常规示:尿潜血(++)。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小蓟、白茅根:黄芪50g,党参30g,白术20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0g,当归10g,冬葵子2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石韦15g,马齿苋20g,小蓟15g,白茅根20g。7剂。

2010年3月13日三诊:诸症悉减,继服上方10余剂病愈。

按:此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既有小便频数短涩、尿色深红、痛引腰腹等膀胱湿盛热甚的表现,又有四肢面部浮肿、神倦乏力、小腹坠胀等脾气虚弱的表现。因其病程2月余,又服用大量抗生素治疗,考虑其病初为湿热蕴积膀胱之血淋,因病情变化反复,药石所伤导致中焦脾胃受损,脾气渐弱。故崔教授先投八正散加减以截断病势,去湿热之源头,再施以补中益气汤健运中焦脾气。首方以八正散加减,方中萹蓄、瞿麦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凤眼草、石韦、马齿苋清热利尿,凉血止血;茯苓、冬葵子组成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通窍利水,利小便;厚朴、萆薢、泽泻行气利水消肿。继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大补中焦之脾气;升麻、柴胡、陈皮、当归调理气机,使气血和营;冬葵子以甘寒滑利之性去周身之水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韦、马齿苋、小蓟、白茅根清热凉血。

参考文献

[1]李敏,王静.淋证溯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12-13.

[2]姜德友,曲婉莹.淋证源流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6):8-10.

作者简介:姜德友,男,57岁,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来源:北京中医药作者:姜德友张安琪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