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太阴法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及运用探讨
发布时间:2019-02-12 00:00:00
发布时间:2019-02-12 00:00:00
临床中肾脏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棘手。笔者试从六经辨证来认识、治疗肾脏病,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肾脏病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及进展性之特征,可涉及整个六经范畴,但对此系统性的研究甚少。笔者曾研究了其中少阴病证的辨治[1],然少阴病证许多由太阴病证传变而来。太阴为三阴之首,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在太阴宜早治防变。太阴病在证候上有“表证”“经脉气血不和证”“脾脏虚寒”之别[2];病理特征上又有“虚寒水饮”“津血亏虚”“水血同病”之异[3]。然与肾脏病甚为相关的实属手足太阴之脏功能失职,引起气血生成、运行失常及水液代谢紊乱,促进肾脏病发生、发展及各种并发症形成,故在肾脏病治疗中应重视治太阴的重要性、掌握治太阴的方法。
源机明析
1.肾病浮肿与太阴水湿
浮肿为肾脏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太阴在脏主脾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傍。肺朝百脉,促气血水液运行于百脉中。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五经并行”。李克绍先生有言:“水谷中的精华与津液,必须脾肺健运,这样的湿才会有用,如果太阴失职,脾气不能散精,脉气不能流经,那么食入于胃,就谷反为滞,饮入于胃,就水反为湿,从正常生理转变为病态而形成太阴病”[4]。《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肾病虚劳与太阴气虚
慢性肾脏病病程冗长,缠绵不愈或时而复发,伴随蛋白尿、红细胞等精微物质丢失,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耗散精气,《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长期精气耗伤,使气血阴阳衰减,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病而四肢不用”,“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又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说明太阴为胃输布精微至三阴经,五脏六腑通过足太阴经从阳明胃禀受水谷气精气。《理虚元鉴》曰:“阳虚三夺统于脾。盖阳虚之症,虽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一,而以中气不守为最险”,纵观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程中都存在夺精、夺火、夺气的病机特点,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无形之中气,所宜急固,所以宜急救太阴。可见肾病虚劳与太阴气虚关系密切,肾病日久会出现太阴气虚,太阴气虚会加重肾病虚劳。
3.肾衰溺毒与太阴痰浊
溺毒系指因脾肾衰败,二便失司,湿浊毒邪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一种病症。《重订广温热论·开透法》所述:“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候,
治法方药
1.发汗宣肺,通降太阴
手太阴肺主气,主通调水道,肺气不化则水停胸膈而为喘,溢于皮肤而为肿,上焦不通,下泄困难,所以小便不通。临床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疾病。病在手太阴肺经,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喘、眼睑浮肿及小便不利,以邪犯手太阴,肺气不化,肺失通调为病机,而究其肺气不化的根本原因,当属少阴肾阳不充[1],惟此时根虽在少阴肾,而其标在太阴肺,称之为“太阴实,少阴虚”。急则治其标,故在浮肿未退之先,重点是使水饮有出路,可按《
另外,水气重证,需肺经通利,水邪乃散。饮邪易上犯手太阴,失其通调,水壑不利,饮邪愈重。治以降太阴,开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以风消水通,消退其肿为要,笔者常以麻杏石甘汤、葶苈
2.渗利水湿,健运太阴
肾病浮肿主要病机与太阴、少阴功能失职有关,临床上以补少阴、运太阴为法。运太阴,即健运、运达太阴脾阳。太阴脾虚不运主要表现为: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伴脘
3.
久病必虚,故肾病虚劳往往贯穿在慢性肾脏整个病程,尤其是慢性肾功能不全、肾性
4.化痰降浊,调补太阴
慢性肾衰竭直至溺毒、关格整个病程中以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为特点,本虚包括气、血、阴、阳虚,主要涉及少阴肾与太阴脾之虚,标实为水湿、浊毒、瘀血及痰饮。太阴不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浊内生,表现为呕恶纳呆,
小结
综上所述,手足太阴之脏与肾病水肿、肾病虚劳、肾衰溺毒及关格等病证关系密切。太阴与少阴同病,及水湿、痰饮、瘀血、浊毒等病理产物的相互作用使病机错综复杂,疾病缠绵难愈。且临床上肾脏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个不同阶段有相异的六经属性及病理特征,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注意缓急层次,针对疾病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进行治疗。治太阴,需合理应用发汗宣肺、渗利水湿、
参考文献
[1]包自阳,朱彩凤.试用《
[2]郝万山.郝万山
[3]张心平,张守中,曹灵勇.从太阴病理法方药探讨经方
[4]李树沛,李克绍.李克绍伤寒解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7-68
[5]王筝,熊云昭,王萱,等.赵玉庸从肺论治肾性水肿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3):1108-1110
[6]郑艳辉.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包自阳朱彩凤
上一篇 :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19
下一篇 : 马兰常用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