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娴自拟方治疗消渴病
发布时间:2022-11-07 00:00:00
发布时间:2022-11-07 00:00:00
全国名中医刘亚娴是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刘亚娴教授参考历代中医文献并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消渴病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兹简述如下。
病因病机
2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是中医文献中关于消渴病的最早记载,并提出消渴病与脾虚有密切关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灵枢·本脏》说“脾脆……善病消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素体脾虚之人,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疲倦更伤脾胃,致使饮食摄入不能正常运化转输,气津无以充养全身,发为消渴病;过食肥甘辛辣或饮酒过度,“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多的肥甘厚味不得正常运化,反而酿生湿浊,困遏脾气,造成脾虚湿困;年老体虚,形胖湿盛之人,又因饮食劳倦所伤,致脾气虚弱,总之消渴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肥甘、嗜酒无度、劳逸失度、五志过极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直接或间接影响脾的功能,使脾失健运,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生成、输布、吸收、代谢等发生障碍,继而影响他脏的生理功能失调,形成病程长、并病丛生、病情复杂的消渴病。故刘亚娴认为脾虚为消渴病发病之始动因素,脾虚湿瘀是其主要病机。
治法与方药
刘亚娴在拟定治疗消渴病经验方护胰饮时,参考了古今医家的经验,尤其是《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经典内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关消渴的论述,施今墨的降糖药对,祝氏(祝谌予和祝沫予)研究消渴的用药经验,临床上着眼于消渴基本临床表现,针对消渴的病机主要与脾虚湿瘀有关,确定基本治则,健脾、清热、化湿、活血。护胰饮主要药物为葛根、山药、鸡内金、元参、生地、麦冬、知母、五味子、地骨皮、金银花、黄连、丹参、苍术、菊花等。方中重用葛根30g,《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李杲:“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本经疏证》:“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生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山药与鸡内金合用健脾和胃,苍术与玄参配健脾滋阴,葛根配丹参生津止渴,通脉活血,另外地骨皮、银花清热之品,且地骨皮尚有清热凉血之功。生地甘苦寒补肾阴,玄参滋阴清热,《神农本草经》中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养肺胃之阴,黄连《名医别录》中记载其“主消渴……调胃厚肠”,以上诸药滋肾阴以降上炎之火,补脾胃以助运化之功,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气阴恢复,则消渴愈。此方脾肾同调,气阴双补,补清结合,补中兼固,固中有养,养而不燥。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大多数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血糖、降血脂、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多环节的作用。临证中根据辨证分型不同而加减经方,如肝郁气滞加四逆散,湿热内蕴加四妙散,脾肾阳虚型加瓜蒌瞿麦丸,瘀血阻滞加桃仁承气汤。
典型医案
何某某,女,53岁,2009年1月17日初诊。诉多饮、多食、多尿1年余。患者2008年初因与家人生气出现口渴喜饮,小便频数量多,倦怠乏力,腰膝酸软,两胁不适,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症状加剧,现口渴喜饮,日饮水约3000ml,每日进餐3次,每餐主食300余克,仍时感饥饿,半年来体重减轻5公斤,疲乏无力,两胁不适,下肢酸困,小便频数量多,大便调,夜寐佳。诊查:发育正常,形体肥胖,面色憔悴,胸透示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胁下未触及,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神经系统(NS)(-)。空腹血糖在11.6mmol/L,尿糖(++),尿酮体(-),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肝郁化火,伤及气阴,气阴两虚型)消渴病(西医称为2型糖尿病)。
治法:疏肝解郁、益气养阴,佐清热之品。
方药用自拟护胰饮加减:葛根30g,山药30g,鸡内金10g,元参12g,生地15g,麦冬12g,知母10g,五味子12g,地骨皮12g,银花10g,菊花10g,丹参10g,苍术18g,柴胡10g,赤芍12g,枳壳10g。日1服,水煎服,分3次早晚餐前分服,并嘱其饮食控制,禁食高糖食品。适当运动。
1月24日二诊:口渴多饮多尿减轻,倦怠乏力有所缓解,仍感腰膝酸软。血糖9.6mmol/L,尿糖(++),原方加枸杞子15g,菟丝子15g,党参18g。
2月7日三诊:服上药14服后,口渴、多饮、多尿、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明显减轻,血糖8.4mmol/L,尿糖(-)。拟上方减滋阴药剂量,去知母。
2月21日四诊:服上药14服后,诸症消失,体重增加,嘱其中药守上方,患者服上药80余服后,血糖5.9mmol/L,无诉其他不适。嘱其中药继续服用。连查3个月,空腹与餐后2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迄今1年余,未见血糖异常。(徐江红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上一篇 : 消渴病阴虚燥热 中药方加减运用
下一篇 :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