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补肾益髓法
发布时间:2014-12-06 00:00:00
发布时间:2014-12-06 00:00:00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也叫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因最初在地中海地区发现而得名。中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是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HO秘书处报告,全世界约有1亿多人携带地贫基因,每年约有30万婴儿在出生时患有地贫综合征。β-地贫是在地中海盆地、中东和亚洲(包括南亚)最常见的血红蛋白病。严重的α-地贫在东南亚常见,在某些东南亚国家中,多达40%的人口可能携带显著血红蛋白突变,导致婴儿出生时地贫患病率升高。印度次大陆国家和东南亚(东盟国家)是地贫的高发区。
中国是地贫高发国
地贫在我国危害较大的主要有两种,即α-和β-型两种,南方各省发病率较高。仅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地贫基因携带者达2000多万。2005~2006年南宁市对辖区6区6县的5000对育龄夫妇地贫检出率27.41%,筛查中发现β-地贫743例基因检出率7.43%,疑轻型α-地贫1746例,轻型地贫阳性检出率为17.46%。在辖区6区6县中以隆安县的检出率最高达30.46%。可见我国是地贫的高发国。
按遗传规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则有1/4几率生出重型地贫患儿。重型α-地贫出生后就死亡或死胎;β-地贫危害大,重型β-地贫预后极差,多数少年夭折,活下来的靠输血维持生命,中间型地贫患者生活质量差,有的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虽然优生优育是地贫防治的根本措施,但如何应对每年大量出生的地贫患儿治疗,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生存质量,至今仍是世界医学未解决的难题之一。
地贫治疗尚无有效办法
在国际上,近年来对地贫治疗方面的研究尚无明显突破。目前国内外仍以输血治疗为主,但由于β-地贫患者大量溶血而引起巨脾、功能亢进,如不及时除铁,则会加重贫血和铁沉积导致其他脏器损伤,这种治疗最多只能维持十几年。为了开启γ-基因,有人以失血性灵长类为模型,选用了羟基脲、5-氮胞苷等几种化疗药进行治疗;国内有人用马利兰,虽然能提高贫血恒河猴的γ-基因表达,但由于这些药物有极强的副作用,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骨髓和干细胞移植受髓源和配型限制很难普及,近年也有人试图把正常的β-基因导入含有突变的基因的细胞内进行基因治疗,但因同源重组率未解决,临床应用尚待时日。因此,对地贫的治疗至今仍是国际上没有解决的难题之一。
中医药治疗地贫优势显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根据中医“肾藏精生髓理论”和临床实践,与解放军第303医院进行了长期科研协作,在广西高发区用补肾益髓法的代表方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贫,疗效肯定。中药益髓生血颗粒是根据中医肾藏精生髓、精血同源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治疗地贫创新中药制剂。
益髓生血颗粒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治疗地贫有效的中药制剂,在高发区应用近25年,取得了可重复的肯定疗效和领先的临床研究成果。累计地贫患者用药有上万人次,其社会效益与国内外影响逐渐扩大。
2011年1月~2012年3月,我们在广西高发区,对符合纳入条件的中间型地中海贫血120例(其中α-HbH病80例、β-地贫40例)采用安慰剂平行对照,区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每个适应症试验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的比例均为1:1。疗程设定为12周,开展了口服中药益髓生血颗粒(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制的中药复方——益髓生血颗粒,由山茱萸、制何首乌、熟黄、补骨脂、黄芪、鳖甲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填精、益气生血的功效)治疗地贫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按西医疗效标准要求,以主要疗效性血液指标Hb上升5g/L为有效。同时采用第三方编盲与第三方统计学处理。评价益髓生血颗粒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以血红蛋白为疾病疗效的主要指标,益髓生血颗粒治疗4、8、12周各时间节点疾病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58%、58%,对照组为9.26%、9.26%、14.81%(两组比均为P<0.001);α-HbH病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4、8、12周后,实验组有效率分别为67.74%、64.52%、61.29%,对照组分别为8.82%、11..76%、20.59%(两组比均为P<0.001);β-地贫患者经益髓生血颗粒治疗12周后实验组有效率分别为47.37%、47.37%、57.89%,对照组分别为10%、5%、5%(两组比均为P<0.001)。
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地中海贫血中医核心病机的客观性及从肾论治对应治则治法的有效性。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临床实践,也验证了基于“肾”脏象理论从肾论治治疗疑难病的可行性。(吴志奎张新华方素萍王文娟王蕾李敏王荣新刘咏梅柴立民张冲刘莉程艳玲褚娜利)
1989年7月至2005年1月,我们在广西南宁、百色、河池地区及与云、贵交界地区,收集符合条件的可治疗病例,用补肾益髓法的代表方益髓生血颗粒治疗,累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患者156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56例;年龄2~30岁,14岁以下者85例;汉族38例,壮族110例,瑶族7例,布依族1例;基因型:重型63例(重型复合血红蛋白E者18例),中间型93例(中间型复合血红蛋白E者35例)。
治疗时采用口服益髓生血颗粒(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制的中药复方——益髓生血颗粒,由山茱萸、制何首乌、熟黄、补骨脂、黄芪、鳖甲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补肾填精、益气生血的功效)治疗,疗程三个月,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并参考第四届国际血红蛋白基因开关会议提出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服药后精神振奋,食欲增加,肝脾肿大缩小,不易患感冒和感染性疾非常明显提高(P<0.001),中间型93例患者治疗后除Hb上升(P<0.05)外,其余RBC、Ret、HbF上升均十分显著(P<0.001),患者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与血液指标的升高有非常好的一致性;156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有效14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2.90%。
对145例有效病例进行停药后3~6个月随访,疗效维持以Hb高于给药前为有效,平均疗效维持时间为2~4个月。高发区临床验证进一步证实“肾生髓、髓生血”理论是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理论基础的客观性。(吴志奎张新华方素萍王文娟王蕾李敏王荣新刘咏梅柴立民张冲刘莉程艳玲褚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