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见奇效 体现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发布时间:2013-03-15 00:00:00
发布时间:2013-03-15 00:00:00
冠心病因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危险程度高,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导师曹洪欣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特别是开展中医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近二十年,对治疗冠状动脉狭窄70%以上,或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冠心病房颤、心功不全等学术见解独到,常有平中见奇之效,体现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优势。现将其经验结合验案介绍如下。
温阳益心 宁心定悸
李某,女,51岁,2009年8月诊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房颤”,住院治疗半月余,症状缓解。9月28日初诊:现胸闷、心悸,背痛,少寐多梦,头晕,畏寒。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三联律。舌淡红稍紫胖、苔薄白,脉沉滑时结时促。此为心阳亏虚,痰瘀互结。治以温阳益心,化痰活血。用养心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柏子仁15克,清半夏10克,神曲10克,远志10克,桂枝10克,瓜蒌15克,薤白15克,甘草10g,生姜3片。21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2月20日复诊:症状明显好转。继服药60余剂,自觉早搏减少,心悸、胸闷每日发作4~5次,睡眠好转但睡不实,查心电图正常,舌淡紫胖、苔薄白,脉沉滑时促。上方加葛根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继服21剂。服药后症状逐渐消失,随证化裁,守法治疗3月余,停服心律平,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室性早搏临床较常见,临床辨证多为心阳不足,根据发病特点多选用养心汤、保元汤、附子汤(窦性心动过缓)、真武汤(心衰)等。本例患者病程日久,心阳已虚,心脉失养,则悸动不安;心阳不振,故胸闷、背痛、头晕、畏寒;心中惕惕,神失所藏,则少寐多梦;阳虚不能运行气血,输布津液,故痰瘀内生,故见舌淡红稍紫胖、苔薄白,脉沉滑时结时促。治以温阳益心,化痰活血之法。方选“养心汤”补心气、养心血,安神定悸,合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通阳散结,方证相应,复诊症状悉减。药已奏效,守法施治,随证加减,调理治疗6月余,早搏消失,停服心律平,病情稳定。
滋阴降火 养心安神
江某,女,59岁,2009年10月19日初诊。冠心病、脂肪肝、高脂血症20余年,1991年出现房颤,现每日发作3~4次,每次持续1~2小时,发作时心悸不宁,气短,心前及背痛,腰酸,时舌痛,目干涩而痒,大便不成形,每日1~2次,睡眠不实,醒后不易再睡。心脏超声示:心房增大,二尖瓣关闭不全。舌暗红,苔白干,脉促。
此为阴虚火旺,心神内扰。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处方: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西洋参(先煎)10克,苦参10克,丹参15克,白茅根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生山药30克,生薏米30克,甘草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11月3日二诊:房颤发作次数减少,心悸、心前痛、背痛、舌痛、腰酸等症状明显减轻,目干涩、睡眠好转,但时醒后难以再睡,时头晕,舌淡红、苔白黄,脉沉滑偶促。守方略加减。
2010年1月17日三诊:服药50余剂,心悸、心前背痛不显,病情逐渐好转,房颤消失,继服药30剂,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房颤未作。
按 心房颤动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等,或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对于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属心阴虚者,曹洪欣教授多采用滋阴降火之法,临床常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等加减。本案患者之房颤与其所患冠心病密切相关,属久病伤阴,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所谓“水衰火旺而扰火之动”,故心悸不宁每日发作数次,每次持续1~2小时,心前及背痛、心悸、气短,不得安寐;阴亏于下,则腰酸;目干涩,舌暗红、苔薄白干,脉促皆为阴虚火旺之征。遂以天王补心丹加减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中生地,上养心血,下滋肾水;天冬、麦冬清热养阴;丹参、当归调养心血;西洋参、茯苓益气宁心;枣仁、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柏子仁养心安神;白茅根配苦参利尿强心,调整心律;山药、薏米健脾利湿,诸药恰中病机,故疗效显著。
健脾养心 益气安神
龚某,女,50岁,2011年8月24日初诊。冠心病史10年余,每于活动或劳累后胸闷、心前痛,近半月加重。稍活动后胸憋闷、心前痛,甚则咽痛,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多,色淡,有血块,持续6~7日,时手麻,畏寒。舌淡、苔黄,脉弱。查心电图ST-T改变。
此为心脾两虚,治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白术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当归20克,茯苓15克,柏子仁15克,酸枣仁15克,木香5克,丹皮15克,茜草15克,桂枝10克,川芎15克,内金10克,甘草1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9月7日二诊:咽痛不显,活动后胸闷、心前痛减轻,自觉气力增加,舌淡红,苔白黄,脉弱。守上方,继服20剂。
9月27日三诊:胸闷不显,自觉力气增加,偶心前痛或心前拘急感,月经量、色正常,舌淡红、苔白黄,脉沉滑,守上方加减,加瓜蒌15克,薤白15克,清半夏15克,川黄连10克。服药月余,心前痛、拘急感未作,守法治疗,服药100余剂,诸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1年病情稳定。
按 劳累性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本例患者病程日久,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则胸闷、心前痛,甚则咽痛、心悸、气短、乏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脾不统血则月经量多,色淡;手麻、畏寒为气血亏虚,濡养温煦不足而致;舌脉亦为心脾两虚之象。治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法,方选归脾汤补益心脾,并加桂枝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丹皮、茜草、川芎活血化瘀;内金消积,使诸药补而不滞。方证相应,诸症好转,虑其兼有痰浊,加瓜蒌、薤白、清半夏祛痰宽胸,通阳散结,川黄连清心热,调理月余,心前痛、拘急等症基本不显,遂守法施治,以固其功,服药百余剂,诸症消失,病情稳定。
疏肝理气 宣痹止痛
张某,男,47岁,2009年7月13日初诊。反复阵发性胸闷、心前痛3年余,加重1周。曾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医大二院诊治,诊为“冠心病”,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等而发,经中西药治疗缓解,但症状逐年加重。1周前因情绪不畅而见胸闷、心前痛,遂来诊治。现自觉胸闷如窒,时心前及背痛、心悸、气短、烦躁易怒、时手麻。舌紫、苔薄白略干,脉滑。Holter示偶发房早、室早,短阵房速,ST-T改变。
此为气滞血瘀,痰浊壅塞,治以行气解郁,通阳化浊,豁痰开结。用越鞠丸和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处方:川芎15克,苍术10克,香附15克,栀子15克,神曲15克,瓜蒌15克,薤白15克,清半夏10克,茯苓15克,郁金15克,赤芍15克,夜交藤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21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8月12日二诊:病人心前、背痛不显,胸闷、心悸明显减轻,情绪平稳,舌淡红稍紫、苔薄白,脉滑。继以上方化裁,服药3月余,心电图恢复正常,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 心绞痛发作期或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易出现心胸憋闷胀痛、心悸、气短,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曹洪欣教授多从肝论治。本案属气滞血瘀、痰浊壅塞,肝气郁则血行不畅,痰浊内壅,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心悸;气机痹阻则气短;气血瘀滞则手麻。以越鞠丸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本方行气解郁,通阳开结,豁痰泄浊。方中加郁金活血行气解郁;赤芍活血化瘀;茯苓健脾祛湿以却生痰之源;夜交藤养心安神,全方标本同调,切中病机,奏效甚捷。肝之功能失调,多致情志异常,久而气滞、瘀血、痰浊诸症内生,故治以行气解郁,豁痰散结,通阳泄浊之法,此为从“肝”论治冠心病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