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动脉硬化 中医动静脉同治
发布时间:2016-05-04 00:00:00
发布时间:2016-05-04 00:00:00
出门遛弯小腿酸胀、疼痛;双腿双脚怕冷、发凉。在老年人看来,这样症状稀松平常,不值一提。但在专科医生眼中,此时就需要提个醒儿了。“这些症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如不及早干预,严重时有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的危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主任赵钢教授提示。
病情严重,多因重视不够
动脉硬化闭塞症即平时俗称的动脉硬化,它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其可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老年人最为常见。根据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达79.9%。动脉血管中的血栓像水垢一样无处不在,堵塞血管,使得血管越来越细,血流量降低,血液无法正常通过,便产生下肢疼痛、发凉、麻木的症状。中医认为,动脉硬化属“脉痹”“脱疽”“血瘀”范畴。古文《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治不去必死矣”。《诸病源候论》中描述:“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肢,故四肢遂冷也。”
由于这些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很多老年人会误以为是缺钙或是间盘突出引起的,所以不会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以至于埋下祸根。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形成“间歇性跛行”。行走百米便出现下肢疼痛,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疼痛会反复发作。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时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直至静止状态也会有疼痛感。此时若还不能引起重视及时就医,一旦进入晚期,脚上酿成破口会很难愈合,下肢逐渐形成坏死,患者只能面临截肢的可能,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老年人通过肉眼观察,自认为双脚没有任何异样,殊不知下肢血栓已经萌芽,堵塞了血管。现实中很多病人都是在堵塞面积变大、症状非常明显时才来就医,此时药物已很难通达下肢,发挥药效。患者如果能够早期治疗,不但效果明显,花费也更少。
越治越疼,源于疾病认识误区
前不久,一位张大爷专程找到赵钢为他诊治下肢动脉硬化症。据老人介绍,他今年75岁,半年前双腿突然发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并伴有下肢发凉的症状,平时遛弯儿走出一两公里不成问题,现在连小区院还没出,两条腿便酸疼得不行,休息半天才能稍有缓解。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扩血管等药物后,疼痛反而加剧了。不明原因的张大爷认为是当地医生水平不高,了解到老人的基本情况后,赵钢首先跟老人的家人解释了为何在当地治疗反而越治越重的原因。在以往常规治疗动脉硬化时,经常会遇到像张大爷这样的问题,医生给患者用上扩张血管药、溶栓降纤类药物后,患者皮温恢复明显,但疼痛症状会较之前加重。此时患者就会不理解,认为是医生医术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从而抗拒医生的治疗方案。这其实是因为,动脉硬化是长期慢性疾病,动脉与静脉作为一个循环系统的整体,动脉长期缺血,静脉不能充分得到营养,进而静脉功能受损,当动脉扩张后,失去功能的静脉不能及时循环血液,引起静脉淤滞,使得疼痛症状加重。根据中医四诊合参观点,此类患者素体阳虚、寒主收引、凝滞血脉,导致肢体脉络气血瘀阻,不通则痛。这便是造成张大爷越治越疼的原因所在。21nx.com
动静脉同治,除痛效果更理想
赵钢提出,动静脉同治理论的优点是针对动脉硬化,将原来单纯的活血化瘀疗法,优化为建立在溶栓、降纤基础上的活血化瘀,主张以建立和巩固侧支循环为主,全程应用溶栓药物,同时加上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病异治。根据病人体质、症状的不同利用经方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以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为主要药物组成)加减配伍更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动静脉同治理论,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不仅能减轻治疗中的疼痛,更能增加治疗效果。
预防动脉硬化,从改变自己做起
赵钢认为,预防动脉硬化首先要控制住“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其次,饮食要注意合理调节,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第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经常进行适当、有规律的锻炼。第四,动脉硬化患者出现足部发凉时,不可贸然用暖水袋暖脚或热水泡脚,因为这样会加重下肢缺血,使病情加重,平时需保持脚部干燥清洁。(衣晓峰张锐郑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