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和瘀探讨脑髓康对中风的治疗作用

发布时间:2017-03-16 00:00:00

在过去的40年中,高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下降了42%,而中低收入国家的的卒中发病率增长了100%以上。2008年,中低收入国家总体中风发病率首次超过了高收入国家[1]。调查数据显示[2],2005年,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中风致死的人数达到了总死亡人数的87%,据估计有570万人死于中风,且到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到650万。中风为临床常见的急症、重症,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约为20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150万人[3],并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探索有效的治疗中风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中医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药在中风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1虚和瘀乃中风发病之核心环节

居中医四大典籍之首的《黄帝内经》认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中风因“虚邪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其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李东垣则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认为“正气自虚”是中风的病因而“非外来风邪”。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指出:“中风麻木不仁等证,因其血气不至,所以不知痛痒,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偏枯痿废,渐至日增。”《景岳全书·非风》指出:“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其发病机理是“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泛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变,所以忽而昏渍,卒然仆倒。”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其所著的《医林改错》中指出:“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使之瘀血偏滞于体,乃罹患偏瘫”,“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学说,瘀在中风病理演变中举足轻重。王纶在《明医杂著·问答篇》提示痰瘀是致病的根本:“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液之变……言论其致病之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并认为“用血药而无行痰开经络达肌表之药以佐之,血药性属阴,颇凝滞,焉能流通经络,驱逐病邪以成功也。”极力倡导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病,并反对只用血药不用痰药之说。

2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是中风重要治法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提出:“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病原则。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方中就有人参、白术益气配伍当归、川芎活血的组方法则。清代著名医家张锡纯重视滋阴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其创拟的镇肝息风汤和建瓴汤,分别用生杭芍、玄参、天冬、生龟板生地、生白芍等滋阴的药物,其用意就在于通过滋阴而潜阳息风。

中老年则脏腑渐衰,或久病耗损,致正气亏虚。气为血帅,气虚久致血虚,气血虚弱,脑脉失养。再则气虚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虚阳浮越,引动内风,痰浊、瘀血借势扰乱清窍而发为中风。所以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培补气阴不容忽视,特别在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更应该重视益气养阴之法[4]。现代人的饮食结构与古代大不相同,现代社会物质供应比较充足,膏粱厚味及嗜好烟酒等饮食起居不节者较多,这些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易于酿湿生热,湿热氤氲而致脾失健运,中焦失衡,气机郁滞,久而则痰阻脉道或热灼脉络而生瘀。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治疗强调在补气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药以促进气血运行,经脉通达。以益气活血法创立补阳还五汤这一千古名方治疗中风。近代名医关幼波指出:将“痰与血同属阴,易于交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强调“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治疗中风具有现代实验及临床循证支持

中医认为气虚推动无力可致气虚血瘀;阴虚脉道失濡可致阴虚血瘀。益气活血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大脑的灌注,且有扩张血管及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5]。著名中医专家王左教授提出益气养阴活血为治疗出血性中风之根本大法[6]。张根明等[7]的临床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说明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的高黏状态,从而保护脑组织,改善微循环及脑供血。从现代医学角度诠释了中医气阴两虚导致血瘀的内在机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制。张根明等[8]的实验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能降低缺氧/缺糖/复氧原代培养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和坏死率。临床研究表明生脉注射液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有效率[9-10]。芪棱汤(黄芪、三棱、莪术等益气活血,桑椹、天花粉滋阴等)可以促进nestin蛋白的表达,表明其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部分恢复缺损的神经功能[11]。芪棱汤还可以降低EAA的神经毒性及NO含量,从而对缺血再灌注所导致的脑损伤起保护作用[12-13]。

4脑髓康治疗中风效果确切

4.1脑髓康处方源渊虢周科教授是本院脑病学科带头人,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气阴两虚、血瘀阻络是中风发病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原因,因此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立法制定了治疗中风的脑髓康,药用:黄芪30g,葛根20g,女贞子15g,天麻10g,川芎10g,丹参20g,墨旱莲15g,全蝎10g,山茱萸10g,桑寄生15g,远志15g。本科根据中风病人不同发病时期相关兼症,以脑髓康加减治疗,收效良好,具体加减如下:肝肾亏损加旱莲草、枸杞子、生地、怀牛膝等;瘀血阻络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赤芍、鸡血藤、三棱、莪术、苏木、水蛭等;痰浊阻滞表现突出者可酌加石菖蒲、浙贝、半夏、胆南星、天竺黄、竹茹等;肝阳上亢明显者去黄芪加钩藤、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等;痰热腑实可去黄芪酌加芒硝、制大黄、番泻叶、全瓜蒌、火麻仁等。

4.2病案举例患者罗某,男,75岁。左半身不遂伴言语不利2月余。

患者于2014年3月初发病,家人在其清晨睡醒后出现左侧口眼歪斜歪斜伴有左侧口角流涎,左侧上下肢瘫痪,不能行走。意识尚清,语言尚流利。舌红少苔,脉象弦滑。西医诊断为脑梗塞,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属气阴两虚,血脉瘀阻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经。

药用:黄芪30g,葛根20g,女贞子15g,天麻10g,川芎10g,丹参20g,墨旱莲15g,全蝎10g,山茱萸10g,桑寄生15g,远志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天门冬15g,五味子15g,石斛15g,沙参15g,7剂,水煎服。

5月20日复诊:服药7剂,口角流涎明显好转,左侧上下肢稍可活动,但仍无法行走,左侧面部仍口眼歪斜。大便秘结,舌红无苔。继以前方加润肠之品。药用:黄芪30g,葛根20g,女贞子15g,天麻10g,川芎10g,丹参20g,墨旱莲15g,全蝎10g,山茱萸10g,桑寄生15g,地龙15g,桃仁15g,红花15g,天门冬15g,五味子15g,沙参15g,麻仁20g,大黄(后下)6g,水煎日2次服。

6月1日复诊:服上方10剂,病人可在家人搀扶下持拐下地行走,上肢活动能力稍远端精细活动差,但上肢可抬举,口眼歪斜已有明显恢复。大便通畅,舌红,苔薄,脉弦滑。嘱继服前方,缓以图之。

5结语

中医药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脑髓康已被制成院内制剂在本院用于治疗中风病多年,疗效比较确切,但以后仍应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以更好的促进脑髓康的临床推广应用:①应进行RCT研究以便寻求其治疗中风的循证证据;②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以阐明其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VLFeigin,CMMLawes,DABennett,etal.Worldwidestrokeinci-denceandearlycasefatalityreportedin56population-basedstud-ies:asystematicreview[J].TheLancetNeurology,2009,8(4):355-369.
[2]StrongK,MathersC,BonitaR.Preventingstroke:savinglivesaroundtheworld[J].LancetNeurol,2007,6(2):182-187.[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秦秀德,周喜燕,路永坤,等.中风恢复期当重用益气活血养阴法[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094-1095.
[5]张俊平,武荣芳,王丽,等.补肾益气活血法与缺血性中风[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2):193-194.
[6]王左.益气养阴活血法论治出血牲中风[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9):1-2.
[7]张根明,高颖,邹忆怀.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20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7):953.
[8]张根明,孙塑伦,朱陵群.参麦注射液对缺氧/缺糖/复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7):577-578.
[9]宋琪.生脉注射液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中风40例[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20.
[10]林卿,陈丰.生脉和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6):465.
[11]赵喜连,周荣峰,蒋红玉.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72-74.
[12]邓世芳,蒋红玉,张思为,等.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585-586.
[13]邓世芳,蒋红玉,张思为,等.芪棱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5):835-836.

【作者】秦秀德;李传朋;龚胜兰;薛红;林松俊;虢周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