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郁与冠心病关系的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17-06-06 00:00:00

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总称为六郁。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而,六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有学者提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六郁相关学说以及“六郁同治”法等[1-2]。可见,作为六郁之一的食郁可能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笔者从食郁角度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与冠心病病因病机证治的关系。

1古代医家对食郁的认识

《丹溪心法·六郁》首提食郁的概念:“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对于“郁”的理解,朱丹溪之弟子戴思恭在《金匮钩玄》中指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亦有“郁证者,郁结而不散也……六郁者,气、血、痰、湿、热、食结聚而不得发越也”的记载,由此可认为,食郁主要指食物结聚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食郁的症状常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恶闻食气,甚则腹疼欲呕等,正如清代汪必昌《医阶辨证》中所言:“食郁生病,噫酸噫臭,或腹满不欲食,或腹疼欲呕”,又如《明医指掌·郁证》中记载:“食郁,其状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或呕酸水,恶闻食气”。食郁若兼气郁者还可有情志忧郁、精神不振的症状,其舌象当为腻苔、垢腻苔、腐苔等。对于食郁的脉象,除朱丹溪“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外,《濒湖脉学》中记载:“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医学指要·诊外感内伤脉举要》言:“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寸口紧盛”,《明医指掌》中记载:“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或沉缓而大”,虞抟在《医学正传·郁证》中指出:“食郁脉必滑而紧盛”,可见,食郁的脉象多反映在气口(寸口)部位,有紧、滑、沉、伏等多种形式。

2食郁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于饮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过食咸食可导致血行瘀滞,若咸食久郁于胃脘自然亦会损伤血脉。金·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夫膏粱之人,起居闭逸,奉养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胀闷,痞膈酢心。”饮食不当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食郁作为饮食的郁结,病位当属脾胃,病性多属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其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主要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胃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能上奉于心则心失荣养。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宗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虚弱则宗气不足,使其难以发挥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从而使心君功能失常。脾胃损伤,运化无力,常形成气滞、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血脉中进一步导致心脉受损。明·秦景明撰《症因脉治·胸痹》言:“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可见,恣食膏粱厚味或酽醯醇醴,易腻滞脾胃,聚湿生痰,抑遏心阳,阻滞血脉,引起胸痹心痛。正如孙志广所言[3],冠心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损伤为病机的关键,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失节,暴饮暴食,克伤中土,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瘀交阻而致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不通,发为胸痹心痛。

3食郁可影响冠心病的病机转化

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要素包括痰湿、血瘀、热毒、气滞、寒凝等。卢红蓉[4]认为冠心病病位在心、心脉,心之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血瘀、热毒为标。谢格红[5]指出本虚指气血阴阳亏损,标实指气滞、血瘀、寒凝、痰湿。冠心病的病机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演变,而食郁不但可产生或加重气滞、痰湿、血瘀等实邪,且可影响或加速病机的转化。

3.1促进病机热化

食滞胃脘,郁久化热,火热上灼,促进或加速痰瘀的热化。《丹溪心法》言:“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特别是酒食的郁滞,因酒性热,能促进病机的热化。正如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论述:“酒性大热有毒,大能助火……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诸病生焉……或心脾痛……”

3.2促进病机寒化

脾胃食郁,难负重担,损及正气,又或素体阳虚,嗜食生冷,寒伤脾胃,则会耗伤阳气,造成脾胃虚寒,加之食郁所产生之湿、痰、瘀等本为阴邪,则更易致心阳不足,寒凝于内,促使病机寒化。

3.3促进病机毒化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体内过多而生成[6]。脾胃损伤,则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变化不出。郁腐之物滞而不畅,浊腐混杂,久则蓄毒自生,进而毒邪内犯,侵入血脉,势必损伤心脉,壅遏气血,导致脉道气血进一步瘀阻。

4调治食郁以防治冠心病

食郁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演变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不少冠心病患者表现为脘腹胀闷不适、嗳腐吞酸、常于饭后发作或加重,舌苔厚腻、脉紧滑者,多为冠心病兼食郁的表现。因而化解食郁、调理脾胃是防治冠心病的关键之一。此外,调整饮食习惯也非常必要。《丹溪心法》指出:“大凡心膈之病安之后,若纵恣口味,不改前非,反咎病之失,良可叹哉。”需注意,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尤其不能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关于食郁的调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土郁夺之”的治疗法则;《医学正传》指出“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也”。可见,治疗食郁当消食解郁,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历代医家总结了诸多治疗食郁的方剂,如《丹溪心法·六郁》指出:“食郁,苍术、香附、山楂、神曲(炒)、针砂(醋炒七次研极细)。春,加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据《本经逢源》记载:“针砂,酸辛,无毒。作针家磨细末也。针砂寒降,善治湿热,脾劳黄病。于铁铫内煅通红,醋沃,置阴处,待半月结块生黄,化尽铁性用,为消脾胃坚积黄肿之专药”。又如《金匮钩玄·六郁》记载:“食郁,苍术、香附、针砂(醋炒)、山楂、神曲(炒)。”《成方切用》与《医方集解》中均认为食郁当在越鞠丸的基础上化裁,加麦芽、山楂、砂仁。《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记载:“酸嗳腹满,不能食,黄疸鼓胀痞块,脉紧实,是食郁(宜食郁汤,方药组成:神曲、苍术、香附,并加山楂、醋炒针砂为要药)。”《景岳全书·郁证》曰:“食郁者,宜山楂、麦芽、神曲、枳实、三棱、蓬术、大蒜、萝卜,或生韭饮之类。”《赤水玄珠·郁证门》言:“食郁者,其状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或呕酸水,恶闻食气,宜二陈汤加苍术、神曲、麦芽、山楂、香附子,或保和丸。”《明医指掌·郁证》认为治食郁用保和丸加枳实、麦芽、砂仁、香附之类。《医学正传·郁证》记载用六郁汤(陈皮、半夏、苍术、川芎、赤茯苓、栀子、香附、甘草、砂仁)解诸郁,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面。《证治准绳·杂病·郁》指出:“食郁,嗳酸,腹满不能食,右寸脉紧盛,宜香附、苍术、山楂、神曲、针砂。”《证治汇补·内因门·郁症》认为治疗郁症“主以二陈汤,加香附、川芎。如湿郁,加苍术、白芷……食郁,加山楂、麦芽”。《苍生司命·郁证》记载:“食郁者,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左手脉和平,右手脉紧盛,治用二陈汤加香附、苍术、山楂、神曲,或保和丸。”《儒医心镜》记载:“食郁,嗳气作酸,胸腹饱闷作痛,恶食,不思饮食,右关脉紧盛者,用香砂平胃散加减。”综合各医家的选方用药来看,化解食郁主要以越鞠丸、六郁汤、保和丸、二陈汤、香砂平胃散等方剂化裁,涉及以下几类药物:①消导药,如神曲、麦芽、山楂等;②芳香理气药,如香附、枳壳(实)、砂仁等;③祛湿化痰药,如半夏、陈皮、苍术等;④清热药,如连翘、栀子等。体现了食郁宜造成食滞、气郁、湿阻、郁热等病机。

总之,食郁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应充分重视食郁的因素,合理采用节食、消食、化湿、理气、清热、疏肝、散郁等方法,通过预防食郁、化解食郁以防治冠心病,维持机体的平衡与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含森,郭玲.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六郁相关学说[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4):4-5.
[2]赵含森,苏毅馨,蔡敏,等.“六郁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ApoE-/-模型小鼠脂代谢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4,33(1):54-57.
[3]曹守沛.孙志广教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57-458.
[4]卢红蓉.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分析———基于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的文献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5]谢格红.浅谈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7):145.
[6]张锦,张允岭,郭蓉娟,等.从“毒损脑络”到“毒损络脉”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3,32(7):483-486.

作者简介:李志更,男,38岁,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治则治法及养生学研究。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