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针灸治疗震颤麻痹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7-12-26 00:00:00

震颤麻痹,临床上表现可见双手搓丸样震颤、肌张力强直、运动迟缓、步伐缓慢等,严重者甚至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等症状[1]。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西医认为其基本病理为中脑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然而,西医目前却无治疗帕金森病的特效药物,常用的西药仍然是左旋多巴制剂,其具有起效快,减轻症状明显等优点。但用药后只能控制症状,而不能影响整个病程的进展。而且随着左旋多巴制剂应用时间的延长和用量的加大,其治疗作用越来越小、不良反应反而越来越大[2],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在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病情进展、减低西药的副作用方面,针灸具有明确、良好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其潜力和优越性[3]。马骏教授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防治脑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在针刺治疗震颤麻痹有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学习,现将其治疗经验叙述如下。

1关于震颤麻痹的中医理论

震颤麻痹,又称为“颤证”“振掉”“身振摇”等。最早相关的记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认为外风致病易导致颤证,在《伤寒杂病论》中“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身瞤动”“头摇”等太阳中风证也论证这一点。随着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震颤麻痹的病机不断完善。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诸风门·颤振》中所载“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4]”,认为此病是肝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身振颤等肝风内动症状,主张柔肝舒筋,息风止痉。古代医家虽然对病因是外风还是内风意见分歧,但振颤属于风病这点是一致的[5]。而在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统一归属为“颤振门”,强调颤振不能随意控制,指出“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6]”主张震颤麻痹与肾阴不足,痰火瘀结有关。而现代各医家根据古文献的启示,对震颤麻痹有着不同的见解。如王丽云等[7]认为本病以肝风内动为标,肾精亏虚为本,兼有痰瘀浊毒内停,临床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周绍华等[8]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发病之本,风、痰为致病之标。故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治其本,熄风、化痰治其标。马云枝等[9]提出:脾虚湿盛为帕金森病的重要病机;脾虚痰阻已成为帕金森病常见临床证型,健运脾胃为帕金森病治疗切入点。马骏教授认为此病主病在肝,病位在脑,“风气内动”是本病的发病关键,而《医学原始》中记载“脑颅居百体之首,为五官四司所赖,以摄百肢,为运动知觉之德”,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肢体的协调运动依赖于髓海充盈。总之,其病多为本虚标实,病机多因髓海不足,经脉失养,肝风内动所致。但由于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病程缠绵不愈,迁延渐久,正气渐虚,即出现肝肾精亏,气血俱虚[10],所以在治法上注重培元固本。

2针刺主穴

根据本病的病机,确立其治则为通调脑络、祛风止颤、柔肝舒筋。主要针刺腧穴为“风府”“太冲”相配伍。风府为督脉经、阳维脉的交会穴,《行针指要赋》记载“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表明其为治风的要穴,督脉从风府上入于脑,且脑为髓海,针刺风府穴直达病所,祛风止颤,填精益髓;太冲属于足厥阴肝经原穴和输穴,根据“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所属脏、腑的病变。且《行针指要赋》中“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所以针刺太冲具有柔肝舒筋、调节肝经气血的作用。并且,现代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针刺“风府”“太冲”穴能使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活性增强以及黑质区BDNF/GDNF表达增强,提高大鼠黑质区抗氧化应激能力,促进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介导的炎性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前的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11-14]。所以,马骏教授治疗震颤麻痹以“风府”与“太冲”为主穴。

3辨证配穴依据

3.1肝肾两虚患者多为中老年,加之久病,肾气渐衰,肾藏精生髓,肾精不足不能充盈髓海而致头摇肢颤,记忆力差、运动迟缓等髓海失养等症状。加之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加重手足震颤,屈伸不利等症状。常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呆傻迟钝或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盗汗,大便秘结。舌体瘦小、舌质黯红、舌苔少或光剥无苔,脉细弦或沉细[15]。治则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选穴以太溪、肝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四神聪、三阴交为主。肝肾阳虚者可用灸法。

3.2痰火瘀结此病多本虚标实,抵御外邪能力减弱,内易生痰、火、瘀等病理产物,阻碍肝血充盈经脉,加重身体震颤、肢体拘挛等症状。其兼证为胸闷、面色黯滞、失眠、便秘、舌绛苔腻。治则以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息风止痉。选穴以曲池,风池、丰隆、合谷为主。

3.3气血两虚本病病程长,久病耗伤气血,气虚则血无以化生,血虚则无法滋养肝木,导致筋脉、爪甲、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而出现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等症状。其兼证为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纳呆,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沉细[16]。治则以补气养血,选穴为足三里、血海、养老、手三里、气海、关元为主,其中足三里、气海、关元可用灸法。阳明经脉多气多血,选穴多以此为主。

4病案举例

阮某,女,50岁,2016年6月2日初诊,于两年前出现右手麻,伴轻微颤抖,后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症状:双上肢颤抖,右侧较重,不能自控,遇情绪紧张时加重,写字困难,双下肢走路颤抖加剧,迈步小、足提不高、走路拖拉,面色淡白,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西医诊断:帕金森病。中医诊断:颤证,证型为:髓海不足,肝风内动,气血两虚。治则为:通调脑络、柔肝舒筋、补气养血。治疗方案为:针刺风府、太冲、四神聪、足三里、血海、养老、手三里、气海、关元等穴。操作方法:风府进针0.8寸,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四神聪平刺0.8寸,行快速捻转手法,其余穴位直刺,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捻转补法,针刺完用艾条灸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每次灸15min。然后用王不留行籽贴耳尖、颈椎、腰椎、腰骶椎、内分泌、脾等穴,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耳穴2~4次,3d后换另一侧耳穴治疗。每隔2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患者经治1个疗程后,双下肢颤抖症状明显缓解,走路轻快,双上肢颤抖频率较前慢,发作次数减少,患者诉胃口尚可,睡眠较好,观察患者精神一般,面色相对红润,舌淡苔白。患者要求继续治疗,马骏教授认为患者目前气血状况较好,治法上更注重培元固本,选穴以风府、太冲、四神聪、命门、太溪、曲池、足三里、合谷等穴,针刺完用艾条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耳穴加上肾,第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上肢颤抖症状明显缓解,下肢无明显症状,行走自如,精神尚好,面色正常,体力较好。

5结语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主病在肝,病位在脑,病机多因髓海不足,经脉失养,肝风内动所致,治则采取通调脑络、祛风止颤、柔肝舒筋。治疗选穴属督脉、肝经,如风府、太冲相配伍,因其病人多为中老年,病程长,常伴肝肾两虚、痰火瘀结和气血两虚等兼证,治疗选穴多属膀胱经之背俞穴用于调节脏腑虚实和阳明经补益气血。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选择配伍不同的腧穴;在治疗方案上,可以选择针刺、艾灸或者耳穴相结合,艾灸多选取强壮要穴,激发患者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总之,治疗震颤麻痹不可拘泥一种方式,要根据病症特点灵活选取,力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作者:王彬马骏王述菊余沛豪王中明王琪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