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国高血压肾损害“肾络瘀损”辨治经验

发布时间:2018-05-02 00:00:00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明确。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资料,我国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49.1%[1]。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高血压与慢性肾衰竭进展相关[2],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肾血管硬化、肾小球萎缩坏死,因此持续高血压是慢性肾衰竭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3]。高血压既可以是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也可以是其后果,Ridao等对1921例不同肾病患者中高血压发病率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总发病率为60.5%,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肾功能不全者[4]。根据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于中医学“眩晕”“水肿”“尿浊”“癃闭”“关格”等范畴,试将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分型及中药使用阐释如下。

1高血压肾病的诊断

高血压肾病是指由高血压导致的肾损害。早在60年代即有文献显示,高血压、眼底血管改变与肾脏改变有一定关系[5]。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内阻力增加,小动脉发生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影响周身血液运行,肾动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内压力升高,细胞受损,随病程进展出现蛋白尿、显微镜血尿,当肾功能失代偿时,可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等;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头晕和头胀等。诊断要点为:①高血压病史长且血压控制欠佳;②24h尿蛋白<500mg;③左心室肥厚或眼底动脉硬化;④无其他肾损害证据;⑤高血压家族史。具备以上5点即可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肾病[6]。《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患者常有头痛、眩晕的症状,中医以症命名,故诊断为“头痛”“眩晕”。历代医家普遍认为此病的病位在肝,《本草述》论述肝肾疾病的转化认为:“肾者水脏,全藉风木以达阳而化阴;风木虚,则阳不达,阳不达,则阴不化,阴不化,则寒湿病乎血……久之为毒风,还病于肾脏”。高血压病日久影响肾功能,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中医诊断当为“水肿”“癃闭”“关格”等。

2秦建国老师对高血压肾病的中医认识

2.1病因病机

秦建国老师认为肝在高血压病病理变化中至关重要,高血压病因包括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7],主要病机在于情志失调引起肝郁不舒,气滞化火,灼伤阴液,阴虚阳亢,发为头晕、头痛;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又肝肾同源,肝火伤阴动血,子病及母,肾络亦易受损,肾络瘀阻,痼结难复。《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病久肾气失司,水液不化,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射肺则咳嗽咳痰;水邪泛溢肌肤则水肿;肾不化气,膀胱失约而小便不利。肾主封藏,肾气不足则不能固摄,肾中精微下注,而见蛋白尿。肾主骨生髓,骨髓亏耗则骨质空虚,骨密度减低。肾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则见口唇色淡,爪甲不荣等表现,可见肾性贫血[8]。叶天士言“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滞”,络脉分布广泛,渗灌气血营卫,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医门法律·络脉论》说“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细小。”络脉之不计其数,尤似现代医学所指毛细血管,“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络”在高血压肾病发展中至关重要,这一观点与部分学者看法一致[9-10],高血压肾病最终发展即络脉受损,溺毒留滞,百病丛生。

秦老师根据高血压-肾脏血管重塑-缺血缺氧-肾纤维化的发展机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治疗及预后情况,将高血压肾病按照中西医不同特点分为3期:Ⅰ期:肾早期损害指标异常,包括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异常,此期血肌酐(SCr)正常;Ⅱ期:24h尿蛋白定量不超过1.5~2g,SCr≤177μmol/L,即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Ⅲ期:SCr>177μmol/L,即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衰竭期及尿毒症期。相应的中医辨证治则:疾病早期肝阳上亢,肾络瘀阻,治疗采用平肝潜阳、化瘀通络之法;中期则见肝肾阴虚,肾络瘀损,治以滋补肝肾,化瘀通络;末期正气虚衰,气阴两虚,肾络瘀结,则以补气养阴,通络益肾为主。

2.2遣方用药

在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肝阳上亢、肾络瘀阻证型为常见,高血压导致肾脏血管的损害,一般在5年后才会显现出来,相对应的为高血压肾病Ⅰ、Ⅱ期,临床可以降压通络方(珍珠母15g,草决明30g,黄芩12g,菊花15g,丹参20g,桃仁12g,红花12g,地龙10g,鸡血藤15g,山药20g)加减治疗。本方源于著名中医郭士魁先生的“降压通脉方”[11],秦老师在此方基础上增加活血通络的药力,活血不留瘀,活血不出血,避免使用破血力大的药物,不求速效,仅用活血之力徐徐而发,酌加通络之品,达到平肝、活血、通络的作用。方中以珍珠母、草决明、菊花、黄芩清肝潜阳。珍珠母重镇潜阳,重可去怯,《饮片新参》认为珍珠母能够平肝潜阳,安神魂;《本草经疏》记载草决明是“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本草正义》更是指出“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为义,是培本之正治”,现代药理研究则证实其有降压作用[12];黄芩也有降压、利尿的药理作用[12],《滇南本草》载黄芩“除六经实火实热”;菊花专制风木,《本草正义》云“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因本病病机为络损血瘀,故以丹参、桃仁、红花、地龙、鸡血藤祛瘀通络,引血下行。丹参亦有降压作用[13],《名医别录》记载丹参为“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桃仁、红花为活血对药,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鸡血藤有去瘀血、生新血之效,尤其能流利经脉;地龙具有抗凝、降压的作用[12],《本草纲目》记载其“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鸡血藤配地龙突出通络之效。方中避免使用当归、川芎等稍显温热性燥、损伤阴血之品,且血压高者不宜用川芎辛温升散,也避免使用三棱、莪术破血之品;活血的同时兼顾扶正,山药是常用补益之品,《日华子本草》称“山药助五脏,强筋骨”;《本草经读》谓“山药,能补肾填精”。有潮热汗出、舌红少苔等阴虚症状时加用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麦冬;兼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时则予寄生、续断;气虚加黄芪、黄精,倍山药、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汤液本草》言黄芪可补肾脏元气;黄精健中,助脾胃运化,《本经逢原》论黄精可以“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上三味合用补先后天之元。若肢体重着则重用、加用通络之品,如葛根、桑枝、羌活等;牙龈肿痛,胃火炽盛,予栀子、知母;眠差多梦,予酸枣仁、首乌藤等加味。实验研究[14]证实,降压通络方通过上调高血压肾损害大鼠肾脏肾上腺髓质素(ADM)的表达,扩张肾脏局部小血管,改善肾脏缺血,降低高血压肾损伤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AngII)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大鼠血压,改善肾脏病理损害,保护肾功能[15]。

3病案举例

患者,男,63岁,2012年1月18日初诊。患者高血压病10余年,平素口服西药控制血压,血压波动在130~150/60~80mmHg。主症:发现SCr升高8月余,时感头晕乏力,双下肢沉重感,未见明显水肿,口干渴,时有牙痛,双下肢皮肤瘙痒,无头痛,无胸闷憋气,无恶心呕吐,纳可眠差,小便短少,无肉眼血尿,尿中无泡沫,大便每日2行。舌质暗少苔,脉弦细。实验室检查:SCr135μmol/L,血尿素氮(BUN)7.47mmol/L;眼底:双眼视网膜动脉硬化I级。西医诊断:高血压肾病Ⅱ期;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阳上亢,肾络瘀阻证;治则:平肝通络为法,用降压通络方加减。方药组成:珍珠母30g,草决明15g,黄芩15g,菊花15g,丹参25g,桃仁10g,红花10g,地龙15g,鸡血藤25g,山药20g。14剂,水煎服,日1剂。

2012年2月1日二诊:患者药后诸症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服前方3个月,加黄芪20g、黄精20g,以扶助正气。

2012年5月9日三诊:患者无头晕牙痛,皮肤瘙痒、乏力较前好转,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2013年4月10日查肾功:SCr86μmol/L,BUN6.48mmol/L。后续每日服半剂,用以巩固疗效,SCr始终波动在80~100μmol/L,尿素氮在正常值范围。此后一年,患者坚持规律复诊,口服中药,以降压通络为法加减治疗,多次复查SCr,始终波动在80~100μmol/L,BUN在正常值范围。按:中医认为“人过四十,阴气自半”,患者已过半百,更易出现阴虚之证,随着阴津愈不足,肝阳上亢则愈突显,综合舌脉,舌色暗主瘀血,脉弦细主阴虚阳亢,故用此方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兼顾扶正。在高血压肾病的治疗方面,不同医家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秦建国老师治疗高血压肾病,尤以第Ⅰ、Ⅱ期为多,均以降压通络方为主进行化裁,有效地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动脉损害,其疗效更直接反映在SCr的检测结果中。

来源:北京中医药作者:张琪李冰马钰贾祎凡秦明臻韩琳秦建国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