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常见体质的三辨诊疗模式及方药应用
发布时间:2019-04-24 00:00:00
发布时间:2019-04-24 00:00:00
胸痹为中医病名,是指以胸部闷痛、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隐痛、呼吸不畅,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相当于西医
胸痹一词最早见于《
本文将分析总结易发胸痹的常见体质,介绍这4种体质人群的体质特征、易发胸痹的病机、临床表现,并总结辨体-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模式运用于这4种体质患者的治法和组方用药。
胸痹与中医体质
1.胸痹的中医体质分布
有学者对胸痹的体质分布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单艳梅等[5]对321例
2.胸痹常见体质类型的体质特征及临床表现
2.1气虚质
气虚质人群肌肉松软,平素气短懒言,语音低怯,精神不振,肢体容易疲乏,易汗出[8]。气虚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心胸隐痛而闷,常因劳累而发,伴有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2.2血瘀质
血瘀质人群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8]。血瘀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质紫暗,有瘀斑,舌下有瘀筋,苔薄,脉弦涩[1]。
2.3痰湿质
痰湿质人群体型
2.4阳虚质
阳虚质人群形体多白胖,肌肉松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8]。阳虚质胸痹患者临床表现为受寒冷刺激后发病,以冬季为主发季节,
常见体质胸痹的病机分析及三辨诊疗用药
1.气虚质
气虚质胸痹患者因素体气虚,常感乏力,气虚则气机不畅或气滞,气虚气滞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出现胸部闷痛,劳累时耗气则病情加重。气虚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四诊,多分为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气滞心胸证,此三者病情为依次递进。气血两虚证的治法为益气养血养心,方用四君子汤、八珍汤,以生一身之气,气血伴生;心脾两虚证为气血两虚发展至脏腑之证,治法为益气
2.血瘀质
血瘀体质胸痹患者体内必有瘀血,为血运不畅之体。出现瘀血的原因有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9]。因瘀血阻于心脉,心脉不通则心胸疼痛如刺如绞。血瘀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四诊,多为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心血瘀阻证治法为
3.痰湿质
痰湿质胸痹患者体内痰浊中阻,易导致体内津液不布、阳气不运而胸阳不振。痰为阴邪,易阻滞气机,痰气结于胸中,则出现心中痞满,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痰湿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四诊,多为痰浊闭阻证、痰气互结证、痰饮互结证。痰浊闭阻证治法为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方用涤痰汤、枳实薤白
4.阳虚质
阳虚体质胸痹患者素体阳虚,阳虚则寒,寒性收引凝滞,心脉拘急则气血痹阻,阳虚多由脾肾阳虚所致,肾阳不足尤是关键,肾阳不足亦心阳不振,因此,阳虚胸痹,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则发病或加重,阳气不振,血运不畅,血脉挛急,则促进或加重瘀血的产生[11]。阳虚质胸痹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四诊,多为寒凝心脉证、寒凝气滞证、心肾阳虚证等。寒凝心脉证的治法为温经散寒、宣通心阳,方用枳实薤白
除上述4种体质类型外,临床还多见兼夹体质胸痹患者,如气虚质兼夹阴虚质,方用生脉饮合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4
[2]田松,赵丽娟,梁晓葳,等.500例
[3]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7-231
[4]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创建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6-57
[5]单艳梅,周华,戎靖枫,等.
[6]田松,赵莉娟,梁晓葳,等.
[7]李慧,谢晓柳,曾琳,等.660例新疆
[8]王琦.2008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7-291
[9]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3
[10]清·吴谦等.御篡医宗金鉴.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2
[11]柴婧予,王连志.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胸痹研究概况.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2):88-90
[12]石贵军.浅谈
[13]刘绪银,路志正.
[14]陈禹,李玲孺,姚海强,等.王琦教授辨血瘀体质论治疾病的临床思路.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1):60-62
[15]李京,张明雪,金跟海.胸痹心痛中医学证机概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8):2430-2432
[16]王慧如,于宁,刘哲,等.《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张梦醒张惠敏胡艳杨培英李然王琦
上一篇 : 中医咳血郁证 咳血方加减
下一篇 : 胃柿石 中医治宜消导化滞 消坚破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