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

发布时间:2020-07-08 00:00:00

笔者从1980年以来,针刺哑门、扶突、环跳穴为主,加刺对症辅穴治疗中风后遗症8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系门诊及家庭病床病人,男58例,女30例。缺血性中风61例、出血性中风27例。左瘫51例、右瘫37例。上肢瘫13例、下肢瘫15例、上下肢皆瘫60例、兼口眼歪斜24例、言语謇涩17例,病程最短15日、最长1.5年,有高血压病史73例,占82.95%。

针刺治疗

取穴:主穴取哑门、扶突、环跳。配穴:口眼歪斜配地仓透颊车牵正;言语謇涩(包括伸舌歪斜)配廉泉;上肢抬举困难配养老;手指拘挛配神门或大陵;踝关节下垂配解溪;足内翻配昆仑,均取患侧穴位。用毫针速刺,强刺激不留针,每日或隔日1次,15~3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0~15日。

操作手法:针哑门、扶突两穴时,手法要轻,不提插,不捻转。哑门一般深剌1.5~2.0寸,肥胖肌肉丰厚者可深些,进针至项韧带时,针下有一种紧涩感。如遇到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为弓间韧带或横枕后膜,继续进针的情况下,可出现空虚感,针尖已进入硬膜外腔,此时病人可有上下放闪的酸胀感或触电、闪电感,立即退针。一般以针感传至患处(脑梗死部位),患肢远端即有烧灼感和不自主抽动者,效果更好。往往针1次后,病人患肢就有一种轻松感觉;扶突刺1~1.5寸,进针时避开血管,防止引起迷走神经反应,已出现患侧肩部酸麻胀抽动,针感传至患肢指端效佳,养老在前臂伸侧面、尺骨小头桡侧缝隙中,屈肘前臂旋后,掌心对胸取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5寸,针感要向上传导过肘达肩,防止折针;针神门及大陵穴,要求针感传至指端,使手指颤动或屈曲拘急,手指松弛伸直;针环跳要使针感传至足底,使患肢出现不自主抽动;针昆仑、解溪时,使足踝向上跖屈跷动。

辅助治疗

缺血性中风病人可同时使用蝮蛇抗栓酶0.75单位,以生理盐水20毫升稀释后,缓慢(10分钟)推注,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7~10日。共用2~3疗程,出血性中风半年后根据病情许可,亦可用蝮蛇抗栓酶辅助治疗。

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为言语流利,上下肢活动自如,达到生活自理,能做一般家务或参加较轻工作;显效为达到生活基本自理;好转为患肢能活动,卧床病人能坐起,失语、面瘫有好转;无效为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稍改善。

治疗结果:本组88例经3~4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45例,占51.%;显效28例,占31.82%;好转11例,占12.50%;无效4例,占4.55%,有效率为95.45%。

疗效分析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好于出血性中风后遗症,有效率分别为98.36%和88.89%,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非常显著。

病程在半年以内进行针刺治疗者,疗效优于半年以后再治疗者,有效率分别为98.46%和86.96%,(P<00.5),差异显著。

讨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和影响劳动力的疾病,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医学上对这些后遗症仍无满意的疗法,自古至今针灸一直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并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手法愈来愈多,临床疗效又有进一步提高。究其治法大多宗“治痿独取阳明”及治热治风,选穴配方多以阳经为主。一般取穴较多,有针刺十数穴乃至数十穴者。笔者筛选了哑门、扶突、环跳等具有特效作用的穴位,尽量减少针刺穴数。根据临床观察,愈早采用针刺治疗,则患肢功能恢复得愈快愈好;年龄较轻,体质基础较好,爱好锻炼身体的患者,功能恢复一般较为满意。对疗效初步分析表明缺血性较出血性中风后遗症疗效好。此外,亦观察到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快,言语障碍,手指握物功能恢复较慢,病情严重者恢复较难,以及有些顽固兼挟症状,如半身偏瘫、肢体剧痛、浮肿、痉挛性偏瘫、顽固性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治疗亦很困难。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是肝肾亏虚,下虚上盛,脑血管闭塞不通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偏废等局灶性神经症状,即脑窍闭塞,元神之府失用,故调补肝肾、醒脑启闭、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根本之法。取哑门为督脉之穴,督脉起胞中,上行入脑达巅,督一身之气,哑门又系舌本,利舌咽,古今皆为治舌强失语,中风偏瘫之要穴。针之内可入脑髓直达病所,外通一身之气以开窍启闭,化瘀活络,改善大脑生理功能;扶突为手阳明之穴,功能散结开音。上可治面目咽颈,下可通肩背肘腕,用治上肢不遂亦合古训“治痿独取阳明”之论;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之会,上治胁肋腰髋,下通胫膝踝足,古今皆为治疗下肢不遂之要穴,经临床疗效观察,证明三穴可作为中风后遗症的有效组穴。配合养老舒筋止痛,可增强止痛和上肢屈伸抬举功能;神门、大陵可松弛腕指挛急,解手指拘挛握固不伸之急;解溪、昆仑帮助提足跖屈。通过针刺治疗,恢复了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改善了脑血管瘀结闭塞不通的病理状态,使经脉畅通,气血运行正常,使病变部位得到足够的营养和阳气,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作用。

本疗法对手法的要求较严格,刺激强度要适当。刺激强度小,如刺激量不够,则疗效欠佳。刺激强度太大,超过病人的耐受量,容易引起局部或全身疼痛。针感最好能导向病所到达患肢远端。临床上只要手法运用得当,疗效是显著的,大部分病人经过1次针刺后,患肢有轻松感觉,个别患者针刺1次,瘫痪肢体就能活动,大大增强了病人治愈的信心和功能锻炼的毅力。

注意事项

针扶突应避开血管,防止引起迷走神经反应;针哑门后,如病人出现头痛头昏时,应考虑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属刺激强度过大,引起局部、甚至全身疼痛,不需特殊处理,停针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梁华梓)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