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 什么是脑卒中 识别脑卒中

发布时间:2021-10-26 00:00:00

  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为了加强慢性病防治宣传,营造慢性病防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了有关“世界卒中日”的宣传要点,具体内容如下。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虽然进展快,危害大,但它是可防可控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怎样预防脑卒中发生或复发?

  预防脑卒中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适度体育锻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久坐等),防止过度劳累,注意天气变化,保持情绪稳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如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高血脂症患者控制血脂,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定期到医院复诊。

  怎样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尽早识别脑卒中可根据“中风120”和“BE FAST口诀”。

  “中风120”口诀中的“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BEFAST口诀”中的“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指眼睛(Eyes),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指面部(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指语言(Speech),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T”指时间(Time),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哪些时刻容易发生脑卒中?

  情绪过度兴奋时、从暖和房间突然到寒冷空间时、用力排便时、压力过大或过劳时、冬天洗澡时、大量出汗时等几个时刻都是脑卒中的高发时刻,高危人群应格外注意。

  发生脑卒中怎么办?

  发生脑卒中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患者发病后应立即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或卒中中心单位,规范的治疗可增加恢复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卒中患者常存在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时的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理论上来讲,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越早开展规范的康复治疗,患者的预后将会越理想。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治疗、中国传统治疗以及康复护理等。康复治疗需由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共同进行,针对各方面后遗症进行分析评定,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开展综合、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缺血性卒中诊疗把握“四要”

  2017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司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旨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工作。近日,作为该系列指南之一的《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简称“新指南”)正式发布,其中特别指出缺血性卒中诊疗要把握“四要”。

  脑血管病诊断要精准

  脑血管病的概念比较复杂,基层医生很难准确区分,如脑血管病、卒中、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缺血性卒中与脑梗死的内涵相同,但前者是病理生理学定义,后者侧重影像学表现。另外,新指南单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目的是提醒基层医生,接诊突发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的患者时,应按照缺血性卒中处置。

  病因学分析要重视

  系统的病因学分析有利于制定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和管理策略,包括病因、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分析。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例,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一种常见病理生理过程,即病因;高血压糖尿病、老年、吸烟等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即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斑块脱落、原位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低灌注,进而引发缺血性卒中,即发病机制。

  了解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利于缺血性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策略的制定,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信息则有利于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处置。

  识别、转诊要及时

  一般来说,缺血性卒中的救治可分为院前、急诊、住院治疗三个环节,基层医生的工作重点在院前救治。

  缺血性卒中的识别包括简易识别法、专科识别法和影像识别法。基层医生应了解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及主要的鉴别诊断疾病,要熟悉缺血性卒中诊断中所需的信息,掌握现场评估与现场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急救响应、转运与衔接的流程,做到准确识别,及时转诊。

  卒中管理要到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血性卒中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基层医生应该重点完成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估 关键要从病因学角度做好居民健康状况评估,建立健康档案,为缺血性卒中风险筛查提供依据,并定期随访。

  2.风险筛查 利用健康体检信息,借助相关风险评估量表,对缺血性卒中发生与复发的风险进行筛查。对未患缺血性卒中的居民制定一级预防策略,对已患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制定二级预防策略。

  3.识别、诊断与转诊 基层医生须掌握卒中识别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现场评估与处置的方法,熟悉卒中救治体系,做到及时转诊。

  4.分级预防 不管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基层医生均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实施者。

  5.康复治疗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须尽早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并同步启动康复治疗,使其尽可能减低残疾程度,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6.随访管理 综合管理和定期随访是基层医生管理缺血性卒中的根本。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龚涛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