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汤治疗眩晕 疗效满意
发布时间:2015-05-10 00:00:00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化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是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前庭系统、本体感受系统和视角系统等组织结构的病损都将引发眩晕。临床上一般分为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眩晕。近年来眩晕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用中药剂汤治疗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病例来源于收治的116例眩晕患者,年龄在20~78岁之间。男4J4例,女72例。病程5天~30年。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恶心,或呕吐,吐清水痰涎,或汗出,或耳鸣,或颈部强直不舒,或怔忡、夜寐不安,脉弦细。所有病例都经过头颅cT检查排除脑部疾患。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49例,内耳眩晕者52例,位置性眩晕者7例,前庭神经元炎者8例。
处方:鸡血藤30克,龙骨、牡蛎各15克(先煎),葛根、黄芩、半夏各6克,白芍lO克,桂枝、桃仁、白芥子、天麻、黄芪各5克,龙眼肉、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若颈部强直不舒,活动颈部可诱发或加重眩晕者,葛根、白芍各加至20克;若兼食欲不振且苔滑者,去龙眼肉、白芍,加茯苓15克,泽泻、白术各10克;若伴神疲、腰膝酸软者,加服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若耳呜如蝉昼轻夜重者,加磁石30克,吴茱萸6克,服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
治疗结果:显效87例,好转14例,有效12例,无效3例。
典型案例:周某某,男,48岁,司机。其家属诉:患眩晕十几年,阵发性发作。发作时头晕目眩,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恶心呕吐,汗出,或耳呜,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既往发作时应用甘露醇、培他司汀等治疗可缓解。近一个月来发作频繁且发作时间延长,用上述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现已停止工作半个多月。因突发眩晕,伴耳呜、恶心呕吐、吐清水痰涎、感觉周围景物旋转、面色苍白、汗出等来诊。诊时,患者平卧,闭目懒言,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弦细。证属气血不足,肝木失养,风木挟痰而动。治宜补养肝血,潜阳熄风,通脉涤痰。处方:鸡血藤60克,龙骨、牡蛎各30克,白芍18克,茯苓15克,半夏、葛根、黄芩各12克,桃仁、桂枝、白芥子、天麻、黄芪各10克,龙眼肉、甘草各6克,三剂,日一剂,水煎二服。再诊,眩晕减轻,无恶心呕吐,无旋转感,可自行活动,舌淡,脉弦细。效不更方,上方继进三刑。患者未再诊。一周后电话随访,眩晕消失,不愿再服药。后随访十余年,眩晕未再发作。胡涛